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寺廟彩繪 筆筆勾勒台灣傳統

【記者陳靜鈺/生命力報導】在淡水三民街三十號的門口,懸掛了一塊鐵片,附上小槌子,這造型獨特的門鈴,原來是古早飯堂的開飯敲鐘。室內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木雕、石雕、與字畫。這裡是老藝師莊武男設置的「滬尾文物中心」,也是淡水社區大學「傳統寺廟彩繪」課程上課的地方。

莊武男自十六歲開始跟師父洪寶真學習寺廟彩繪,從事寺廟彩繪三十餘年,至四十六歲才退休。除了跟師父學習外,不服輸的個性,使他不斷提醒自己:「別人會的,我也要會。」不時觀摩其他師傅的工夫,「偷偷」練習。

莊武男出師後,第一次替附近的寺廟畫修復門神,發生了一件趣事。廟方要他照著原有的圖樣描繪,沒想到,上油漆的工人不小心把原本的圖樣全蓋住了。只好靠自己重新創作,廟方原本很不高興,甚至不放心地在一旁監督他作畫。沒想到等他完成後,廟方人員非常滿意,甚至還請他吃了一頓飯。自此莊武男寺廟彩繪的功夫漸漸廣為人知。

台灣寺廟彩繪技藝分「北式」與「南式」,後者變化較大、圖案比較複雜。「垛頭」是一般寺廟彩繪的邊框圖樣、樑柱的連接處,或彩繪於樑上的圖樣。莊武男擁有目前在台灣多已失傳的「南式」技藝,且畫「垛頭」的技巧精湛。

莊武男說,「垛頭」是寺廟彩繪的基本功夫,但目前多數人只重視繪畫主題,不重視「垛頭」,較少有人肯細心學習畫「垛頭」的技巧。傳統「垛頭」兩邊對稱,講究配色。甚至連繪畫的弧度都必須注意,少有細節,「垛頭」就失去襯托繪畫主體的功效。相較而言,現在的「垛頭」比較粗糙,筆劃交代不清楚,甚至沒有連貫。同樣是畫蝙蝠,早期必須注意投與身體的比例、兩邊翅膀對稱,翅膀的紋路,每一筆每一劃都交待的很清楚。現在的蝙蝠,比例較不正確,翅膀較不講究精確的紋路描繪。

莊武男透過「傳統寺廟彩繪」這堂課,自調彩繪顏料、勾勒,到上色,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紮紮實實的傳授學員傳統寺廟彩繪的技巧。他說,傳統顏料有加特製的爐底油,讓漆料較不易脫落,塗在木頭上十年都不會掉色,現在大多只用水泥漆上色,經風吹日曬,沒多久就掉色了。

「連漆料都不能隨便,每個步驟都要注意,這是很有學問的。」在上學期,他向寺廟購買,已廢棄的「五彎連拱」(廟宇屋簷下方的裝飾),讓全班學員一起幫它補漆、彩繪,共同完成屬於他們自己的寺廟彩繪。

學員江佩明每週二自三峽來回淡水,就是為了上莊武男老師的課。她說:「在流行快速交替的時代,傳統的東西就顯的更有價值。但是我們通常只會將它死死的放到博物館展示,其實活生生的技術才是最該學習的。」學員余木根說:「寺廟彩繪讓我有種對傳統的情感,看到它就覺得很舒服。其實它是很有學問的,沒有上過這門課不會知道它的深奧。」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