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0日 星期二

台灣心鄉土情 紀錄台灣瑰寶

【記者宋春樺/生命力報導】台灣各項人文、藝術、民俗等事蹟,陸續因為時間流逝、社會進步,及外來文化的刺激,而逐漸湮滅失傳,政府為了要保護這些台灣瑰寶,特別要國立教育電台製作「台灣心鄉土情」,以紀錄台灣最寶貴的傳統藝術及鄉間故事。

這個節目除了在教育電台播放外,也成為國小鄉土藝術課的示範教材。主持人張曉瑩說西元一九九七年,教育部推動「鄉土藝術課」,為了讓授課的老師了解何謂鄉土藝術,於是「台灣心鄉土情」便在這個情況下誕生了。

台灣心鄉土情共分四個單元客家歌謠、原音再現、台灣行腳篇、鄉土謳歌篇,其中客家歌謠是在介紹客家八音、採茶戲、及山歌;原音再現則是介紹原住民富有藝術內涵及深度的音樂、文化、祭典等。另外因為台灣的歌仔戲、南北管、亂彈戲和布袋戲音樂都極具特色,所以製作「鄉土謳歌篇」這個單元。

張曉瑩表示台灣歌謠忠實地呈現平民生活的真面貌,在節目中她會跟來賓討論歌謠的創作背景歷史、時間、情感、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多面向的呈現台灣歌謠之美,譬如從挫草歌的歌詞「透早出門呀,是舉著鋤仔頭,掛在肩胛頭仔…」中就可以看出,台灣歌謠的出現幾乎都是因為當時是農業時代,農民工作時透過有節奏的歌唱,一方面可聯合眾人之力,另一方面可以減輕勞動中的疲勞、調濟精神。

然而現代社會早已跟過去的農業時代不同,如果歌仔戲、亂彈戲和布袋戲等還依循著過去的形式,那麼只會讓這些傳統隨著時間慢慢消失。所以張曉瑩會在節目中討論,如何在傳統中找到新生命,譬如在歌仔戲中加入爵士音樂、管弦樂等。她說「我希望有文化憂慮感的人,聽過我的節目後能重新燃起希望。」

至於「台灣行腳篇」則邀請民俗專家,例如靜宜大學林茂賢教授、張信雄老師及原住民文史工作者明吉媽咪等,依照季節、慶典、風俗等說明介紹各族群俗諺、俚語、年節習俗、禁忌等讓大家了解一些即將失傳的民俗典故,譬如布農族打耳祭是布農族人狩獵回來,為將獵物與族人分享而舉行的祭典儀式。

她說這個節目已經做七年了,她希望能夠再做第二個、第三個七年,讓她能完整收集台灣的歌謠,並且讓觀眾了解台灣歌謠之美。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