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9日 星期一

泰雅文史室 守護紋面文化

【記者葉匀安/生命力報導】花蓮縣崇德村裡,住著一位年長的紋面老人-巫萍,由於老伴早逝,兒子遠洋遲遲未歸來,一個人孤零零的過著窮苦的生活。每天能做的事,即是望著大海、喚著兒子的名字,期盼有一天能把他喚回來。然而,十餘年的時間,兒子終於被喚回來了,但年長的她,母子相聚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半年。這是田貴實對於紋面老人的訪問紀錄,許多心酸與感動,讓他對文化的保留,有更大的堅持。

紋面文化歷經各朝代的禁止、摧殘,如今已經逐漸消失殆盡。身為泰雅族人的田貴實,為留下傳統紋面藝術的文化,花了十四年的時間,道訪台灣各個角落的紋面老人,記載他們的故事,留下他們珍貴的影像。近年來,終於成立了泰雅紋面文史工作室。

泰雅文史工作室位在花蓮可樂部落裡,不甚起眼卻價值非凡。田老師說道,在台灣的紋面老人從兩千年的三百多位,現今剩下十幾位,紋面文化面臨的不只是技術的失傳,更是一個族群的文化消失的危機。他認為,泰雅族珍貴的文化不該隨紋面老人們的凋零而消逝,應該盡點心力將它保存下來,不僅讓後代能看見自己的文化,也可告知社會大眾,這些文化的可貴。

田老師提到,許多人不明白紋面的真正意涵,認為它只是族群的特色,在歷史上,甚至被污名化,認為是野蠻的象徵。然而,紋面對泰雅人而言,具有深遠的意義。它是生命的表徵與榮耀:族人裡,男子必需多次狩獵成功、女子必需有熟練的織布技能,才能完成臉部刺青。老師也說,過去漢人大量遷徙來台灣,對自身文化認同,少數民族只有被忽視的命運。相對於泰雅族人,從大地兒女的驕傲,淪落到社會邊緣人,這是相當殘酷的事實。即便如此,在文化的保存上,是不容許忽視的。

田老師的訪查工作,由工作室的陳列看來,相當順遂。小小一間工作室裡,陳列許多紋面老人的臉部特寫:額紋、頰紋、頤紋,以及文物:獵刀、傳統服飾、紋面工具、琉璃珠畫等。不可否認的,這段旅程孤獨也艱辛,他提到,像個開創者一樣,沒有財務上的支持,也缺少共同理念者的相互勉勵,更缺少的是給老人的時間。此外,不僅面臨老人們對文明的排斥、語言上的溝通困難,更令人感到心酸的是,常常就是來不及去留下記憶。

無數的挫折,田老師依舊不願放棄對文化的堅持。但人們總是習慣緬懷過去,不會不遺餘力的去追尋,對於現存值得珍惜的事物,卻往往視而不見,等到失去後才後悔。然而,「紋面老人」是現存的國寶,可以見證歷史、可以體驗不同文化的價值,我們應該多多關懷與珍惜,不該留下遺憾。

2 意見:

謝謝您的支持與鼓勵,生命力感謝您。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