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老年失智症 腦海中的橡皮擦

【記者洪欣怡/生命力報導】「我是班長,以前是負責管人的啦,不過現在老了,記性越來越不好,常常忘東忘西的,變成被人管。」今年六十九歲的陳台光,開自己玩笑完全不尷尬;曾經穿著英挺軍服的他,來台後成為榮民,在過六十六歲大壽後沒多久,經檢驗罹患失智症後被送到安養院療養。

由於罹病後的陳台光慢慢無法適應生活,獨自一個人出門無法知道如何回家,甚至出現妄想、多疑,懷疑老伴給他戴綠帽,或是開始和多年好友斷了聯繫。在確定失智症影響到他的安全和家人評估無力負擔後,決定送他到安養院進行療養。

在安養院中,復健科醫師每兩週會來一次,診斷、開處方,再由物理治療師天天替這些老人家復健,院裡也有擺放許多復健器材的專門復健室,老人家天天運動,做牽引治療,不僅肢體功能恢復得快,心情也特別好。

照顧陳台光的志工楊潔宜,認為失智症的照顧有別於一般失能老人的照顧,是需要技巧及專業的照顧。她表示:「如果能針對疾病特性來尋求照顧他最合適的方法,並注意到給予這些罹病老人生命的盼望、生活的品質,那麼就為他們創造一個溫暖舒適的世界。」

老年失智症又名老年癡呆症,為一種在正常意識狀態下,喪失智慧能力表現的疾病。尤其與大腦皮質的退化導致功能的喪失有關,這些功能包括記憶力、判斷力、抽象思考力、推理能力及空間關係等,且盛行於六十五歲以上之老人。

楊潔宜擔任志工已經五年,她認為不管是做志工,或是身為患者的家屬,對於患者的情緒或行為都要不同於對待一般的正常人,要懂得換個角度想、要懂得安撫疏導,也要特別注意病人情況並隨時重新做評估。

罹患老年失智症的患者會有很多不同於正常人的行為,像是依賴、藏匿堆積物品、漫遊、重複問相同的問題與行為等等。楊潔宜回想剛開始擔任志工的時候,總覺得這些行為都是因為失智症而引起的,所以每每遇到這樣的行為發生時,都會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後來我就知道錯了。」

因為用這樣的消極想法,去面對失智症患者是不行的,有的患者會把食物不斷囤積起來,放到餿掉都不願意丟掉;也有的患者會像影子般似的,緊跟在自己背後;比較危險的患者是容易激動、好動叛逆,不慎防的時候很容易造成意外。

「照顧失智症患者就是要不斷發揮創意,不要以為他們是失去智力的一群。」經過五年的磨練,楊潔宜對於照顧失智症患者這件事看做一場鬥智過程,常會讓其照顧者手足無措,但她不但沒有退縮,反而更有心得,因為除了基本的照護常識,如何懂得針對每個病人的情況,做機動性的調整,才是最重要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