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5日 星期一

改變環境 創造音樂新氣象

【楊竣傑報導】「玩音樂要快快樂樂的。」輔仁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何東洪,雖然認為台灣獨立音樂圈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勉勵獨立樂團,積極找尋出路,自己創造環境,既然是獨立樂團,就快樂的玩音樂。

何東洪為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教於輔仁大學心理系。一九九一年到一九九四年曾經在水晶唱片擔任企劃,在工作期間認識伍佰、陳明章等音樂人,進而關心台灣的獨立音樂發展。他曾經營「地下社會」Live House,相當了解相關法規問題,與獨立樂團生態。

「獨立樂團不夠積極。」何東洪台灣獨立音樂最大的問題,在於許多樂團總是等待主流唱片公司發堀,或抱怨環境不好;但樂團應該了解,環境是艱辛的,凡事應該自己來找通路與觀眾。獨立樂團可以學英美的獨立樂團,自己或幾個團結合,安排活動,進校園宣傳,或出唱片。

何東洪提到閃靈樂團主唱Freddy,自己找場地表演,到各大音樂祭演出,現在成為成功的樂團,可見獨立音樂有生存之道;他說,獨立樂團不要一味喊苦,Freddy就認為玩音樂很快樂。河東洪說,「玩音樂沒什麼了不起」,一切自己先做好比較重要。

其次,何東洪認為台灣獨立音樂圈沒有自己經營的媒體,獨立樂界的生態大眾較難了解。媒體沒有固定版面介紹搖滾樂,報導也以娛樂為主,當搖滾樂不存在於大眾媒體,閱聽人不了解獨立音樂生態,自然對搖滾樂不感興趣。

英國的流行音樂有自己的媒體,如月刊或雜誌,不必依賴大眾媒體,樂迷要了解樂團文化,可以從英國的NME雜誌或Q雜誌獲得相關資訊。台灣需要類似英國,獨立於其他娛樂工業的媒體,內容以音樂為主。何東洪表示,獨立媒體能夠向閱聽人宣傳;相關訊息更能回到創作者,樂團了解音樂的走向與風格,以及音樂圈發生的事情,讓他們能有更多元素創作音樂。

BBC是英國政府資助的公共媒體,民眾相信也信賴BBC能夠提供多樣性的內容。BBC Radio分眾化的處理各種音樂類型,音樂愛好者,可以在BBC的架構下,從Radio1到Radio5,聽到不同類型的音樂。閱聽人習慣聽廣播,了解音樂的最新發展;創作者也知道作品的發表空間。

但何東洪不認為BBC的經驗可以完全複製到台灣,因為英國先有公共媒體,才有商業媒體;台灣的情況卻是,有了大量的商業媒體後,才要推公共化。台灣媒體公共化目前仍然不成熟,難以多元文化與小眾為主。除非媒體大環境改變,否則推動媒體公共化相當困難。策略上仍要繼續推動媒體公共化;但他強調,獨立音樂圈應該要經營自己的媒體。

獨立音樂這種都市青年文化不被「正當性」承認,當社會認為青年玩音樂是不正確的,獨立音樂的發展就難有進展。何東洪說,美國有獨立樂手,半年在樂器行工作,半年在美國各區Live House巡迴表演;運氣好的話,遇到唱片公司簽約,就能全國巡迴。台灣卻難有相同的情形,獨立樂團不被認為是「可以正正當當賺錢的好工作」,社會不認同「搖滾樂為台灣特殊青年文化」。

台灣社會與政府,應該正視此種特殊文化,適時給予表演者補助。例如澳洲與加拿大為了鼓勵多元文化,將青年創作音樂與藝術補助結合。國家補助表演者或社區電台,推廣音樂教育,並贊助大型音樂祭。

台灣的Live House為表演空間,但卻被被認定為酒店與休閒服務業,不符合營業執照,讓許多Live House經營遇到困難。政府應該從音樂底層介入,像蘇格蘭政府便補貼表演場所與門票錢、租金免稅,盈餘可回到表演者,經營者的收入則由國家補助。何東洪希望台灣政府,可以補助表演空間,將音樂工業基礎打穩,才有環境讓表演者培養自己的樂迷,讓獨立音樂環境更好。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