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子宮內膜癌 療後照顧不輕忽

A1 【記者洪欣怡/生命力報導】子宮內膜癌是一種文明病,它不像子宮頸癌,有很多篩檢的方法。大部分的患者會有不正常出血或分泌物的症狀,發生的平均年齡在六十歲左右。子宮內膜癌容易被忽略,原因是由於患者常以為出血的狀況是更年期的症狀之一,導致發現的時間太晚。以往在台灣較為少見,但現在因為晚婚、少生育、飲食改變、肥胖人口增多等,使子宮內膜癌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不孕症的婦女更是子宮內膜癌的好發族群。

傳統上,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包括全子宮和兩側卵巢切除,以及骨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組織的摘除,但手術後傷口的疼痛、感染、復原都對病患造成極大的負擔。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黃寬仁醫師表示:「針對早期的子宮內膜癌,可以選擇侵犯性較小的腹腔鏡分期手術來完成,存活率完全同於傳統手術治療,但在手術出血、手術時間以及傷口感染、術後復元等指標上,優於傳統手術。」

已接受分期手術治療的陳媽媽說:「有一陣子因為陰道不正常出血未注意,以為只是經期不順,於是就拖了有些陣子,後來去醫院照超音波,才發現原來得了子宮內膜癌初期。」她表示手術之後所面臨到的問題就是療後照顧不知該如何進行。

針對子宮內膜癌的療後照顧,黃寬仁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與乳癌或大腸癌有關聯,因此子宮內膜癌病人必須篩檢乳癌或大腸癌。更重要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適當的運動,才是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

子宮內膜癌的飲食照護該如何著手,是很多病友和家屬都想知道的。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林櫻子建議患者,可以朝維持理想體重、限制高脂肪食物、增加纖維攝取量、維持開朗心情做起。

罹患子宮內膜癌,很重視療後照顧的莊子穎也提供她的飲食方法:「我採取減少進食反式脂肪、少油、每日攝取二十五至三十五公克的膳食纖維質,但最重要的,就是把療後照顧當作享受,心理建設特別重要,這樣對病情的恢復才有正面的幫助。」

維持理想體重的不二法則就是少吃多動,因為體重超重者會有更高的機率罹患子宮內膜癌;而高脂肪的飲食會增加罹患癌症的危險性;另外,多攝取纖維素可增加膽固醇排出體外的量,有利降低血液中雌激素的濃度,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率。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