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5日 星期四

台版「紫禁城」 追思古之幽情

Forbidden
西漢金縷玉衣
【記者黃莉喬/生命力報導】「玩古董是帶癌,我已經染上文化的癌症」紫禁城博物館館長王兩傳搖搖頭笑著說,一語道出他對古典藝術的熱愛,中國傳統文物對他來說不只深具民族歷史發展的典藏意義,更有落地歸根的踏實。本著飲水思源的感恩,開始他的尋「根」之旅,一九九七年,帶著辛苦收藏的「文化遺產」,他回到出生地台北縣蘆洲市,籌設了非以展示營利為目的的─蘆洲市紫禁城博物館。

出生於蘆洲市的王兩傳,原為福建省泉州府佛像雕刻第四代直系傳人,從小喜歡跟著父親到處看古蹟、寺廟、祠堂參觀研究,耳濡目染下逐漸培養出對古典藝術的喜愛,擅長神像木雕。王兩傳二十歲左右,大陸文化大革命造成許多古蹟被破壞殆盡,大量中華文物外流,靠著這場浩劫,他才得以收集到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他說:「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這些文物的源頭在哪裡,人要飲水思源」也因為不忘本,他又回到故鄉蘆洲來設館。

「文化就是要喚起歷史的感動,要有歷史的根據,文跟物並存才可以堪稱一個博物館」,王兩傳認為開博物館的意義就是「保存歷史的完整,和最為歷史的見證」,讓來這邊參觀的人有歸根的感覺。博物館取名「紫禁城」,這個在中國歷史極具代表性的宮殿,更透露了他收藏的雄心壯志,辛苦收集來自對岸的收藏品,他希望要讓中國的博大精深完整呈現。

有感於兩岸的政治敏感,他感慨的說藝術工作不應介入政治,也不該被政治干涉,他認為兩岸都是「漢民族」,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都不重要,先人留下來的東西就不應該被糟蹋,文化也不該受到政治和有心政客的操弄。他希望博物館能做為一個橋樑的角色,讓大家心跟心連結,消弭族群之間的對立。

一踏進「紫禁城」有如古代官輔衙門的氣派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右各一尊唐朝文武官大型石雕。館內仿造中式庭園造景及古僕的環境,柳葉飄逸、假山流水,讓人彷彿錯置時空,而主展覽館「清朝親王府」,館內古董包羅萬象,包括玉、銅器、兵器、木雕與官帽,其中較特殊的是身長一百八十八公分的「西漢金縷玉衣」,由二千四百九十八塊玉片、一千一百公克重的金絲編串而成。

它是雲南晉寧石寨山,石墓出土的滇王御用陪葬品,因為古人相信玉石可以幫助身體永存。在二OOO多年前的西漢時代,要通過一道道的程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透過磨光和鑽孔,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致的加工,再用許多特制的金絲編綴玉片,完成一套「金縷玉衣」手工之繁複,不禁讓人佩服先民的智慧。

中國兵器也是展覽主題之一,戰國至清朝的刀、劍、矛、盾等樣式俱全,而極品刀、劍不僅是傷人利器,更是藝術品。尤其名將所配戴的,在鞘、柄、刀身上精美的鑲飾和雕工,更值得細細品味。館藏較珍貴的還包括岳飛寶劍、戚繼光刀、鄭成功馬鞍。其中最特殊的有明朝錦衣衛護駕配用「琉璃鑲銀刀中刀」。再一把刀的刀鞘中竟然暗藏另一把等長利刃,令人嘖嘖稱奇。可怕的怪異兵器「鐵鷹爪」還有武俠小說裡常見的護身用「鐵布衫」等件件都是值得仔細鑑賞的「寶物」。

長期浸淫這些動輒幾百年歷史的古董堆中,王兩傳有著「灑脫」的人生觀,他認為比起古董,人生相對太短暫,就如同生命中過客,而他只是這些古物的暫時保管者並不是擁有者,但王兩傳堅持文化要有專門的人來管理,雖然他也感慨在國內做文化事業的困難,但還是不願意向政府伸手,不想被「外行人」干涉,寧願自己辛苦打造館內的一草一木,就如同他對古物收藏的固執和求真的理念。

王兩傳表示未來館內希望結合更多傳統藝術,水晶、石雕、傳統表演藝術:平劇、歌仔戲……成為綜合的演藝廳,朝向多元化發展。「藝術家就是要包羅萬象,可要包容容納各種文化。」他說,挑出蘆洲的特色文化並結合起來。此外,紫禁城博物館前面之所以冠上蘆洲的名字,也是館長不忘本,希望能回饋於蘆洲地區,有提升蘆洲文化水平的美意。而現在這裡的確也成為蘆洲地區教育活動,社區發展甚至是觀光旅遊的景點,誰能想到文化保存的博物館也能成為蘆州地標性的新據點。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