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九份的芋圓香 難忘的家鄉味

Yen 【記者葉匀安/生命力報導】沿著豎崎路的石階走,經過幾百個階梯,沿途有許多販賣芋圓的商家,而在九份國小前的這家,是九份芋圓創始店。阿柑姨創造九份芋圓的傳奇,至今有三十四年歷史,今年已經七十六歲,目前相傳兩代,由小兒子來經營。

在清光緒年間,九份發現金礦,歷經清朝、日據時代、光復後的三個時期,金礦為九份帶來繁華,淘金人聚集,豐厚的收入與高消費能力,有「小香港」及「小上海」的別稱。而光復後,金礦資源殆盡,九份的繁華與光榮就走入了歷史。近年來,許多咖啡廣告,以及電影的推波助瀾,使九份再度受到人們的重視,經濟由採礦業轉為觀光業,舊時廢棄礦坑、崎嶇的山路、連綿的石階等,都讓九份具有歷史特色。而阿柑姨創始的芋圓,帶動了周遭的店家跟進,「芋圓」便成了九份的代稱。

最早,阿柑姨的丈夫蘇慶耀先生在當礦工,她為了貼補家用,在九份國小旁開了一家雜貨店,賣麥芽餅、清冰、饅頭、包子等,讓小朋友能在下課時間來買些東西充飢,而這是九份國小的小朋友們最難忘的回憶。阿柑姨說:「小朋友最喜歡清冰加脆圓了!每次小朋友都說要加多一點,要在來一碗,吃的很開心。」之後,新聞報導說脆圓的食材對身體不好,所以改做芋圓給小朋友吃。她也說,當時,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很喜歡來捧場。

樸實簡單的文化,漸漸從阿柑姨的靈感中,創出新的在地文化代名詞-芋圓。阿柑姨為了求完美與品質,最初用的全是自行栽種的芋頭及地瓜。近年來,由於人潮聚集,需求量大,必須有大量的原料來製作,以因應人潮的需求,才開始引用不同產地的原料。然而,不同產地的芋頭跟地瓜,有不同特色,做出來的芋圓,品質有南轅北轍之差。阿柑姨說:「大甲的檳榔心芋及金山的紅心地瓜,品質相較之下較為穩定,也可以做出較佳口感的芋圓。」

即便是颱風天,為顧及客人的感受,以及應有的品質,她依然不顧成本多寡,真才實料、踏實的為顧客服務。漸漸的,吃過的客人回流,新顧客也因為彼此的推薦而上門。她說道,客人會好康相報,她想要讓人吃出人情味、吃到家鄉親切的味道。這一番堅持的信念,前來光顧阿柑姨客人始終絡繹不絕。她表示,九份的文化就跟九份芋圓一樣,香味遠播,經過漫長時間的歷練,城市興衰,名聲依舊。

即便是時代的變遷,或是環境因素影響成本,阿柑姨依舊對芋圓的品質講究,並且秉持好奇的個性,也嘗試了新口味的研發,如綠豆口味的芋圓,即是阿柑姨所研發出來的,她說:「賣芋圓已經是一種生活習慣,沒有想因為環境變而改變什麼。這樣的生活很簡單,能夠每天開開心心就好,看著大家吃的開心,我就很滿足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