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日 星期五

外配子女教育 從文化著手

【劉祥蝶報導】「在家鄉大學畢業也比不上一個台灣阿嬤!」來自泰國的邱雅青一語道破許多外籍配偶家庭中的教子常態,因文化風俗的不同,外籍配偶的教育方式經常不為家中長輩的認同。在台灣就算有大學畢業的文憑也不被承認,一般還是認定他們來自落後、不先進的國家,被否決的主因只是因為「外籍配偶」這個身分。

南洋台灣姊妹會理事長吳紹文說,外籍配偶並非不會教育下一代,只是文化背景、教育系統發展都不同,在觀念上也會有程度上的差異。邱雅青提及前一次回泰國時,身邊的友人帶回在泰國象徵純潔、祝福的白色繩環送給小孩,但婆婆卻以「白色繩環是辦喪事才戴的」為由,要求剪斷並丟掉,邱雅青不明白,為什麼不能經過溝通,接受不同國家的風俗傳統呢?

在新移民家庭中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但這些文化衝突是可以避免的。南洋台灣姊妹會為了要舒緩文化上的差異,積極推動文化教育生根的行動。吳紹文說,這是落實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所謂「鄉土教育」也應將東南亞文化包含在內。因此南洋台灣姊妹會培訓外籍配偶當種子教師,用國小說故事媽媽的形式,介紹東南亞的童謠、童玩,把東南亞文化逐步帶入台灣基層教育中。

除了讓台灣能用輕鬆教育的方式接納東南亞文化外,南洋台灣姊妹會為了讓外籍配偶在面對台灣教育體系時,能從容地解決孩子學習上的問題,開設了親職教育課程。內容包括日常生活處理,孩子生病時去醫院掛號要如何簡要用中文表達,需要攜帶的證明文件等;家長、老師、小孩三方溝通管道的維持,如何主動與老師聯絡,善用聯絡簿將家中情況實際告知老師,必要時還可用電話來聯繫。邱雅青說,這個課程不是叫姊妹們「一定」要怎麼做,是用互相討論、經驗交換的方式適應台灣教育文化。

吳紹文表示,政府每年撥款三億補助給外籍配偶及其子女,也廣設中文訓練班及親職教育班。媒體不斷報導外配子女教育議題,顯示官方或社會大眾都漸漸重視新移民族群。邱雅青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說:「很感謝大家的關心。」,但她希望大眾不要預設立場認為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就是弱勢,不要揣測他們需要幫助,只要平等地把他們都當作是台灣人就好。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