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1日 星期日

洪淳修紀錄片 盼河解共生 

Fish1 【記者劉俊汝/生命力報導】基隆河口的孩子天真地把死魚丟進河裡直嚷著要放生、居住河口的農民阿郎在財團留下的廢土上持續耕種。這些小市民在大城市的故事,由洪淳修導演花費三年時間所完成的兩部紀錄片「河口人」與「城市農民曆」所記錄下來,細細描寫了河口居民努力的生活以及尋找自己定位的快樂與哀傷。

關渡平原,位於台北市郊的巨大平原,離市區不到半小時的這裡,有一群人依然以最原始的方式,他們與河流和平共處,耕作、捕魚維持著每天的生活。導演洪淳修一開始只是覺得關渡依山傍水,當觀音山與淡水河在夕陽西下的時候,一片金黃美極了,所以選擇在關渡拍攝MV,然而越拍攝發現廢土與污染等問題,所以決定發展成紀錄片。

「城市農民曆」是記錄來自屏東竹田客家務農人阿郎的故事,當二十幾年前關渡居民紛紛棄農轉向工廠時候,阿郎順勢接下了當地大部分的耕作包工,指揮數十人在關渡平原上種稻;但在關渡平原被規劃成巨蛋預定地時候,財團紛紛進駐,投資買下大部分田地,又在巨蛋決定遷到松山時候把土地出租給廢土業者傾倒廢土。就這樣,阿郎必須面對工業廢土的污染、焚化爐的落塵、財團的介入跟水鳥啄食作物的窘境。

而「河口人」則是記錄了百年漁村衰退的景況,當基隆河不再清澈碧綠,導演透過漁民陳萬生,看見了當代漁民如何從中謀生並找尋出路。六O年代以來,沿河的工廠遽增,污染了河川也破壞了河床的生態。陳萬生說因為廢油的污染跟疏濬工程使得鰻苗驟減、魚類蒙上油耗味、蛤蜊也大量減少,往往一整個晚上捕魚的收入還不夠漁船油資的成本。政府的疏濬工程也問題百出,整個河口的生態被政府與財團操弄,而他們這些小市民只能繼續在這不是城市也不是鄉下的地方繼續生活著。

荒野保護協會會長李偉文表示:「當河川被過度消耗而失去自淨功能,不再能提供生養的功能,現代人已經沒有河了」。而當農地與河口一再的被污染,人類用水泥圍住河流,其實人河共生的情況已經漸漸的疏遠了。洪淳修則指出:「他拍這部片只是希望提供民眾思考人河關係,其實人跟河流是息息相關的,進而形成新的觀念,改變大眾」。

洪淳修表示,其實環境中所有的影響都是鍊狀的,當河口被污染、毒素累積到魚類、蔬菜當中,最後受害的也只是人們自己。所以從自身做起,由觀念到行為,改善城市發展下的人河關係,同時他希望透過這兩部紀錄片,讓觀眾找回對台北的感動。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