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學習社交 讓遲緩兒走出封閉

【記者王心怡/生命力報導 「由於我們的孩子是特殊兒童,所以絕對不能有孩子現在還小沒關係,大了再教的想法」偌大的會議室,三十來個父母埋頭努力抄著筆記,台上的教授,就像在教孩子似的,一句一句帶著嚴厲的口吻,慢慢地說著,座位上父母們認真的表情,就連學生也自嘆不如。

這埸在早期療育中心所舉辦的親職講座,請到前師範大學教授,董媛卿教授來教導所有與會的遲緩兒家長,如何提昇孩子的社交能力。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兩個部份。首先是初級的社交能力,也是屬於基本禮儀的部份。董教授說,禮儀是需要從小建立的,不懂、不同意沒閞係,習慣就好了,接受觀念後,孩子自然就會照著做,這是不用講什麼大道理的。  

董教授認為「當我叫你的名字、或提出問題、或對你說話,你是不是至少要抬頭看我一眼」這樣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基本的,不是特殊兒童就可以得到特許。更在指導孩子有所動作方面,提出「一次論」。事情只說一次,養成孩子每次都能專心聽別人說話的習慣,如果說了一次沒給回應,就馬上帶他去做,不要在原地用叫的。

基本禮儀中,沒有允許,不能隨便碰觸別人的身體是很重要的,許多情況下,「允許」是最重要的觀念,為了長遠與他人相處著想,身體的碰觸一定要經過對方同意,否則會引起許多嚴重的事端。許多規定是不能現在一套以後一套的,「我們的孩子跟一般人不同,不會分辨情況的不同,所以一律要經過允許這個步驟,否則,原諒再原諒的後果,只會造成孩子最後只能和家長相處。」

而在教導的過程中「不牽怒」這一點,有時連家長自己都做不到,為了不做不好的示範,當自己心情不佳的時候,要先表態自己的不開心與孩子無關,不牽怒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讓孩子學習不對不相關的人發脾氣。「台灣的父母面對特殊的孩子實在有夠濫情的。有同理心不代表要做受氣包,太濫情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好欺負,在家欺負父母,出去就欺負別人了。」

另外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家中的孩子為了搶東西而打架。教授要父母們堅持「有嘴用嘴說,不打人」只要是會說話的小孩,有語言的小孩,決對不接受用打的。家中如果有兄弟姐妹,就常會出現紛爭,這時雙方都要追究,不能說哥哥要讓弟弟,也不能只追究打人的,而避免紛爭最好的方法是東西各買各的或是以輪流的方式使用。教授也提供了另一種方法,就是東西都歸父母的,只是「暫時」借孩子用而已。

如果這些基本的禮儀都能做到,接下來就得學會「尊重」,將更有助於孩子之後與他人往。像是,聽完「完整」的話及切題回答,才可以說、做或離開;先有所表示,才可以借用或拿用他人的東西,或是先與大家做團體的事,再做個人的事;服從多數的決定,及陳述事情的經過與個人的意見要分開等,都是我們平時會做的事,但對遲緩兒而言,就必須付出心力去教導及學習。 

教授另外還提出,要教孩子先說或想他人的好,再說或想他人的不好。這樣的學習可以建立連結性,做有系統的聯想,時空交錯之後,氣容易消,不會養成只會批評的習慣。懂得回禮答謝。提醒孩子別人的付出,不要讓沒有能力的人老是在利用別人。而且至少要接受人家部分的意見,不能全部否定。父母要幫忙牽思想邏輯上的關係,讓他學會不要只顧自己,幫他拉上與其他人的相關性。教授認為,我們要幫助他們但不是放任。「沒道理你自閉症我們就要全聽你的。」

其實這些社交能力應該注意加強的地方,都是生活易被忽略的小節,可是對這些遲緩兒童而言,卻是能否融入群體生活的關鍵。董教授不假辭色地交代:「不管是怎樣的小孩,都要懂得與人相處。孩子的需求都是大人滿足的,我們是可以為他們鋪路做橋,但這不是義務,「教育」中是不能有濫情的,也不能認為社交力不需要求,因為家中一定有壞榜樣,捫心自問上面的要求自己做到幾項。自然模仿的效果一定不好,而且一致性不存在矛盾,所以社交能力必須精緻地去訓練,從小在設計社交能力的培養時,就該想到未來的團體生活。」特殊兒童的家必定是辛苦,但是付出一定看的到成果。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