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4日 星期二

廖世源 為災區無條件付出

【記者劉涓涓/生命力報導 「與哀哭的人同哭」,是基督教救助協會的口號,也是希望。參與救助協會事工的廖世源說,他鼓勵、挑戰台灣的教會,可以盡一份責任來幫助同胞。他說,當他接觸越多重建情形及個案,感觸很深,想對台灣付出更多,也希望大家都能一起來為台灣盡一份心力。

廖世源曾是新莊浸信宣道教會加恩堂的牧師,他在牧師的位子上十七年。他笑著說,原來正想休息幾個月,但因救助協會在籌備更重要的工作,於是他便接受了徵召,成為救助協會的一分子。

廖世源是在民國八十九年六月正式成為救助協會的一分子,到現在已一年多。光今年,他就跑了兩百多間教會。他說,在救助協會的工作量是他在原來教會的三倍,當然累,可是值得。他相當喜樂。他表示,自己不是受災戶,也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完全是因為看到社會的需要及激勵,引發了使命感。

兩年多前的九二一大地震,新莊博士的家是台北縣唯一的災區,當時還在加恩堂的廖牧師也發起教會會友到災區協助。他表示,當時救助協會打電話到新莊地區各教會請求協助,本來對救助協會還是生疏及不了解,但因為那一次服務災區的合作經驗,他對救助協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回憶起在博士的家災區服務的十天,廖世源提到一個案例。他們看到一個人,日夜站在同一個地方,等候孩子的遺體被挖出。救助協會的義工送便當、飲料給他,他卻有些渾然不覺。因他已經沒有心力主動來拿便當,義工們便送過去鼓勵他多吃一點。

這個人的親戚告訴廖世源,吃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遺體能快被挖出來。每一次挖到一具遺體,這個人就會昏倒,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與心痛。可是當救助協會的同工鼓勵他,陪他吃便當,陪他等待,廖世源說,他們希望能從小地方的幫忙,帶給罹難者家屬力量。最後,這個人對義工們說:「還好有你們陪伴我們!」

廖世源說,在災區服務、關懷時,清楚看到許多人的改變。本來是不吃不喝,幾乎放棄希望的人,卻可以重新站起來。這也更支持他在救助協會為社會服務的決心。  廖世源說,有一次他在新聞上看到高雄有一個六歲兒童被爸媽虐待致死的案件。記者問鄰居,他們知道這孩子被虐待嗎?鄰居們說:「知道啊,他三歲時我們就知道了。」廖世源沉痛的表示,如果當時有任何一個人願意伸出援手,打一一○,可能這孩子就不會死。救助協會期望能透過教會跟社區連結,成立救助網路系統,當社區民眾有困難時就可以打電話給教會。

救助協會目前的工作內容有兩方面:第一,重大災害救援;第二,社區的關懷工作。廖世源目前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在聯絡各教會一起來關懷社區及每一個家庭。

廖世源的足跡遍及北台灣宜蘭到苗栗的許多教會。他去報告過、傳遞過需要的教會都開始進行關懷社區的工作,也許透過邀民眾來教會喝個咖啡,聽聽他們傾訴他們的心事及困難。廖世源說,辛苦算不得什麼,看到台灣的教會願意開始對社會付出關懷,不分教派的合一,那是相當大的喜樂。

廖世源說,當救助協會開始呼籲各教會動員時,眾教會不分教派的願意協助,等候徵召要做關懷,在桃芝及納莉風災中,各教會也不斷的奉獻;當災區需要有人清理泥沙、作重建工作時,各教會每週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去災區幫忙。他說,這些工作都是很難被看見的,很多單位都不見了,可是救助協會仍繼續留在那裡,繼續關懷及動員基督徒及社會善心人士的支援及幫助。

「救助協會的工作,做起來是沒完沒了的。」廖世源笑著說,在重建區有時遇到媒體來採訪,媒體工作人員都說「這是傻瓜作的工作」。沒有舞台,沒有鎂光燈,許多人就不作了,可是他們仍繼續作,而且認為非常值得。「災區有七十八個全天候的傻瓜!」廖世源幽默的說。這是指災區十多個工作站中,無怨無悔付出的工作人員們。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