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向高世 研究蜥蜴不遺餘力

【記者朱慧芸/生命力報導他曾在山上親眼目睹,雙翅張開至少有一米五的大冠鳩揪住長約一米五的大蛇啪啪地展翅高飛,那距離他的頭頂不過三五公尺。觀察大自然的過程總是充滿著意想不到的驚喜與震撼,志於研究爬蟲類的《台灣蜥蜴自然誌》作者向高世笑著說道。

觀察蜥蜴近十年的他說,其實早期被認為為保育類的如蓬萊草蜥,現今的數量可能已多到不屬保育類的範圍。但相對來說,也有的品種可能以少到需要被保育,顯得過去這些調查較不合時宜。而這些都是生物學家很值得再去深入探究的。

他並說道,與其他生物一樣,蜥蜴目前面臨最嚴重的問題便是因環境污染而導致棲地破壞嚴重,如工廠廢水的排放,讓一條河的中游被污染後,整個區域的爬蟲類皆面臨生存上的危機。另一個較難掌握的,便是外來種的問題。他說,如民眾喜飼養的變色龍,裡面大部分就屬外來種。若民眾在飼養不力後遺棄,常常讓外來種因在本地沒有天敵而大量生產,再加上台灣本土的蜥蜴大都屬小型體型,因此這些變色龍很可能在野外稱霸某個區域,並造成當地原生種的滅絕。另外,像蜥蜴這種變溫動物喜愛爬至艷陽下的公路路面上取暖,卻常因此慘遭輾斃,再加上水泥化的問題,使這些小爬蟲類因此棲地變少、死亡機會增加,並因其較不引人注意而不受重視。

不喜歡追求流行的他,會研究蜥蜴近十年或許也是個性使然。他說,自大學時代偶然跟隨一位老師做蜥蜴的研究,他就已經開始對這個小動物發生興趣。後來在師大呂光洋老師做研究助理,到中山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經歷,都讓他在研究之餘也能注意蜥蜴的動態,目前則專注於蜥蜴親緣關係的研究,未來對蛇類的研究也很有興趣。

研究的過程,有時因為較細節的部分書本上不會提及,所以對一些現象,總是要自己思考一番後才能明瞭。這種過程也為研究增添不少興趣。他舉例,如公蜥蜴在見到人時,會做出威嚇的動作。當你再接近時,它就會溜走。而母蜥蜴則多採用保護色的方法,所以一度他曾懷疑,為何公蜥蜴較常見,母蜥蜴卻好像很少出沒,後來在回想到這些特徵時才恍然大悟。

他也回憶道,小時後聽過壁虎精的傳說。大意是壁虎會趁人類吃麵時掉進碗裡變成麵條,等人吃下後,它就變回原形,並開始將人的內臟,器官吃光光,人就會變成一個枯殼。他說自此之後他看到壁虎都會有排斥感,直到長大才發覺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現代人大都對蜥蜴、蛇等等動物排斥,他認為很大一部份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接觸了不好的觀念。如蛇、蜥蜴是有毒的,且性情不佳。其實蛇不會主動追人,會咬[大部分是出於自衛。而全球四千三百種蜥蜴也只有兩種有毒。但近年的情況已略有改善。他說,近來有不少高中社團如建中、中山女中的學生會請他演講關於爬蟲類的認識,而在他推廣教育的過程中,不少小朋友也在他的講解下願意嘗試觸摸蛇、蜥蜴。他也鼓勵日後想研究爬蟲類的莘莘學子,雖然爬蟲類的研究屬於較冷門的一部份,但只要有興趣又敢嘗試,堅持下去就能有自己的成果。他說,因為冷門,相關的研究很少,相對的研究空間就很大,是個頗不錯的研究方向。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