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10日 星期三

梁寶珠 搭起親子溝通的橋樑

【生命力記者/黃寶心報導】今日的馬來西亞,青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嚴重。一般社會人士以及傳播媒體將這個問題歸咎於青少年的父母,認為他們沒有善盡教導的責任。事實上,並非父母不管教孩子,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育青少年。

梁寶珠,「生命力工作室」的創辦者,主要的工作是輔導父母及老師如何教導青少年。她說,她很同情為人父母者,但她不會責怪他們。梁寶珠認為青少年誤入歧途、犯案累累,父母自是難辭其咎,可是很多時候是父母不知道如何管教孩子。隨著時代的轉變,父母一味沿用上一代打罵的管教方式來教育青少年,打罵只會弄巧反拙,造成親子之間的關係惡化。因此,知己知彼,父母親應該先自我認識,自我成長,這是不容忽視的主因。

在馬來西亞,父母親普遍性缺乏自我成長的概念,一般的父母認為一切問題都出在孩子身上,需要接受輔導的是孩子,只有孩子才需要參加成長培訓營、智力培訓營以及接受成長的教育,梁寶珠認為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因此,在創辦「生命力工作室」後,梁寶珠便積極參與一些機構團體的邀約,擔任父母效能訓練活動的主持人,希望透過課程活勳,影響為人父母對自我的認識、自我成長,以便釐清價值觀:先認識自己,再了解親子成長的心理發展歷程。參加活動的父母可以在團內相互交流,切磋琢磨,並同時改進錯誤的觀念,這樣不但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能力,也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舉辦父母成長課程及類似的講座,都有一定的效果。梁寶珠的課程設計取決於她本身的經驗,知道廿世紀末青少年的心理、行為以及父母的心態,此外並運用 心理學 的理論架構與心理家族治療等讓課程活動化、專業化。不過,梁寶珠坦言類似父母訓練活動在大馬華社還是在起步當中,而且父母的反應並不熱烈,因此在推動的過程中相當辛苦。相反地,受英文教育的馬來人以及印度人,對家長訓練課程的推動早有一段歷史。

在為青少年與父母師長作輔導時,梁寶珠就經驗而言,認為兩者有天淵之別,因為青少年輔導比較具挑戰性,而且也較花心思,負擔也比較重。主要因素是青少年正值混亂時期,思想反覆無常,心智未成熟,仍在千變萬化當的階段中。相反地,老師以及父母已是成人,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再者,他們與輔導員的關係平等,比較容易切入。因此,在輔導他們時只須稍加引導即可。此外,自動來尋求幫助的父母都知道自己的困境,如果課程適合他們,則很容易吸收。只是,由於世代傳呈的親子教育方式,早已根深蒂固在父母的腦海中,因此要父母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不過,只要師長與父母能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並對自己的心態做調整,將對孩子有很大的好處。

根據以往的案例,青少年最大的難處是本身的學習問題,尤其在課業方面遇到的挫折感很大。父母從小應該給予孩子很好的學習方式,不要老是以功課壓制孩子,如此只會令孩子對前途充滿失望與茫然。父母師長應多加鼓勵時下的青少年放眼世界,擴大自我的生活圈子,多參與成長智力課程。

梁寶珠認為現代的父母確實難為,不過父母若能與孩子共同成長,基本上「相處」是彼此作長的好機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