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23日 星期二

環境影響評估 需民眾事前參與

【生命力記者/黃君鼎報導】近年來台灣因垃圾污染糾紛的抗爭不斷,環境影響評估於是興起,透過民眾的參與來降低衝突發生的機會。一篇研究論文以高雄縣仁武鄉焚化爐的興建為樣本,針對民眾參與的情形做訪談。結果發現,民眾對開發單位仍不信任,即使事先溝通仍有防備的心裡,如果雙方認知差距加大,就會造成嚴重的抗爭。

高雄仁武焚化爐用地在當初徵收較容易,是由當時的鄉長召集鄉代表於代表會中決議興建,但民眾並未被告知,造成民眾認為不受重視而發起抗爭。

現任仁武鄉長劉龍泉說:「當時的鄉長很強勢,雖然民眾不願意卻還是要建。民眾反對的理由是距離學校、社區太近,及對政府的公共建設不具信心,雖然舉行了兩次說明會,但都不歡而散。」

鄉民代表吳文昌也對政府的處理態度表示不滿,「縣府有強勢的警力,縣長又說非蓋不可,我們實在很無奈,現在最主要是召開協調會談回饋金的問題。」

環保署則認為興建焚化爐是解決未來二十年的垃圾問題,但對抗爭問題仍表無奈。高雄縣環保局第一科劉科長說:「說明會都因民眾反對而流會,參觀焚化爐的活動也沒人參加,現在的工作就是要跟民眾協調回饋事宜。」至於對焚化爐品質的問題,他表示,「管理委員會監督工程品質」。

訪談結果分析發現,一開始未先與當地民眾溝通,即使事後有進行民眾參與的程序,但還是被認為並非真正重視民意,只是完成上級交代的工作,而最後只能以回饋的方式來補償受損失的居民,卻落入「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的窠臼,違背環境影響評估的目的。

「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於一九七○年創自美國,目的在藉事前防範以減低開發計畫所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而民眾參與則是該制度設計中重要的一環,我國亦在民國六十八年引進此一制度,研究並試辦推行。

研究指出,問題的癥結在於事先規劃時未就民眾意見的溝通程序做整體性的考量,可由政府的心態問題及溝通管道的缺乏來探討,環境影響評估引進國內最初也只有技術面的評估,直到最近兩三年才將民眾參與的觀念加入,只有執行者觀念的轉變,才能付諸為行動的實踐。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