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原」來這樣做 林南吉巧手做編織

【記者林伯驊/台北報導】現代人追求純手工、與眾不同工藝品,加上環保意識抬頭,那何不如自己動手做出獨一無二的作品?文山社大的「『原』來這樣做-活用原生植物進階」,老師林南吉為布農族人,將原住民的基本編織技巧帶到社區大學,並且讓學員發揮創意做出自己的作品。

林南吉教導最基本的編織技巧,一開始做小籃子,之後還會做杯套、竹簾等,學員依程度分別做不同複雜度的物品,「我教完最基本的,他們也會做其它漢式的東西。」林南吉說,他只告知大致上範圍,要怎麼做由學生自己發揮,學生自己學會後會做一些如杯套等漢人的東西。材料使用現有的植物,例如竹、藤、月桃等,而竹子甚至自己處理,買回來後每根竹子經由鋸開、剖半、刮除內裡,再劈成絲、抽絲,才能用來做編織。

「布農族的編織品是因應生活的最基本需求,不如其他族會做其他用途,越做越精緻。」林南吉說。由於林南吉不是步驟化的每個動作仔細教導,學生學會基本技巧便自行完成,也有做不出來的時候。曾經有學生做燈籠,後來便無法收尾而放棄,林南吉表示,也有一位學生不會做,由他幫忙做了大半,才告訴學生自己作品需自己完成。林南吉認為,要靠學員花時間想,做到「每天都會想,要怎麼編織」,就會進步。

擔任班長的柯鳳琴,上了多期之後,已累積不少作品,例如籃子、茶盤、竹簾、杯套、提袋,她認為做完很有成就感,並且外面買不到、很獨特。

林南吉所住的社區曾花大錢請藝術家做裝置藝術,而他只是喜歡動手做,便親手做佈告欄,之後更親手打造社區的涼亭,引起注意,被社大人員引介至社大開課。現在他做的涼亭都被當是為當地的特色來維護。

「原住民文化的東西如果只在原住民間,不會傳承下去。」林南吉說,布農族各個家族不同,有的擅長做編織、有的會打獵等等,林南吉從擅長說故事的耆老聽許多故事,學習很多原住民的故事。在八八水災後,他與妹妹合作做編織,「社區會做的人都走了,現在政府又提倡多元文化」,讓他了解他要將文化傳承。除了教編織,林南吉也做園藝、教八部合音,盡力傳承原住民文化資產。


記者林伯驊/製作

延伸閱讀

文山社區大學部落格

文山社區大學電子報

文山社區大學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