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5日 星期三

「西田社」重振傳統布袋戲

【記者劉學珊/生命力報導】如果您看過布袋戲,那麼您對「雲洲大儒俠史豔文」一定不陌生。在布袋戲盛行的時代,不論是在廟口前搭臺的演出,或是電視台午間的播放,總是能吸引大量的觀眾。

然而,「現在,我們很難再看到傳統的布袋戲」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總幹事謝德錫說,「布袋戲在廟口演出,變成只為了搭配廟會的慶典,而三台也不再播出布袋戲了。」


因為深感布袋戲這個具有豐富民族歷史、鄉土情懷的民間傳統文化日漸衰微,三位台大教授-陳金次、楊維哲、李鴻禧,於民國七十四年發起成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就是為了喚起社會大眾對傳統戲曲的情懷,希望傳統布袋戲能夠再生。

要將布袋戲文化重新推展,「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首先的工作就是「展覽」。走進「西田社」,您可以看到各種角色的布袋戲偶、道具、戲臺,以及劇本等相關文物,「布袋戲不只是戲曲,它也是一種雕刻、刺繡的藝術。」謝德錫表示,戲偶的表情、動作,讓人覺得它們是有生命的,而它們的服裝、穿著,更反映出每個時代的不同。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也走入各社區、學校,舉辦一系列的演出或講座,並且成立各種研習班。謝德錫表示,為了鼓勵孩子們接觸、了解古典的布袋戲,他們在社區開設研習班,教小朋友們表演技術、口白、樂曲及戲偶雕刻、彩繪等,「藉著這些教學活動,小朋友們可以認識到本土文化,以及自己的母語。」

除了開設研習班,「西田社」也在社區做文化導覽的工作。帶著幼稚園及小學裡的小朋友,到「西田社」參觀戲偶,並有專人解說及示範。雖然「西田社」在社區中付出了不少心力,但成效仍然不高。「小朋友們畢竟不可能將時間完全用在學布袋戲上,他們還要上課、補習,來研習班也不過是每個禮拜幾小時的時間。」謝德錫表示,要孩子們完全學會如何表演布袋戲,並不是那麼容易,需要很長的時間,即使有些小朋友有較高的興趣,也受限於時間。

對於這樣的遺憾,謝德錫表示無奈,只希望至少讓孩子們從小就有欣賞布袋戲的機會,不要完全不了解本土的文化,「我們希望布袋戲能伴隨孩子成長。」

保存台灣布袋戲文史資料,是「西田社」最引以為傲的成就。為了讓過去的布袋戲演師們不被社會遺忘,「西田社」不但整理出版各類的文字資料,如「老藝人史料彙編」、「台灣布袋戲女演師的研究與調查」等書,另外還拍攝紀錄片,他們與其他布袋戲社團合作的紀錄片-「走尋布袋戲老藝人-江賜美」,在今年還代表台灣參加「一九九八年新加坡國際影展」。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對於台灣布袋戲文化保存工作,可說功不可沒。但就像其他本土文化工作者一樣,他們也希望文化的保存,能成為社會大眾共同的責任,人人抱持著「呷好道相報」的態度,將布袋戲文化傳承下去。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