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不只是音樂 賴欣怡廣推音樂治療

【記者許文綺/台北報導】聽音樂是很普遍的休閒活動,許多人都會藉由聽音樂抒發情緒、釋放壓力,不但如此,音樂也可以拿來當作一種治療。音樂治療師賴欣怡說:「與聽音樂不同的是,音樂治療的重點是互動,藉助治療師的專業去引導患者,矯正其行為。」

「不是要教導患者學習樂器,而是要讓她們感受音樂的節奏。」賴欣怡說。樂器發出的規律性節奏,可以協調和矯正患者的行為,例如走路步伐不穩的人,即可以藉由節奏和治療師的引導練習正確的走路方式。
音樂只是治療的一種媒介,倚靠的是音樂的功能性,達到治療師的目的。拿來做治療的音樂範圍很廣,並不會只是侷限在古典樂這部分,使用什麼音樂、怎樣的治療方式等,都是需要靠治療師的分析與評估才能決定。

小明(化名)患有情緒障礙及一點自閉的傾向,有很嚴重的攻擊行為。剛開始到治療室時,無法與治療師一對一,還需要有人在一旁陪伴。每一次的治療,都會提供他鋼琴或鼓進行敲打,在進行治療五六次後,小明的情緒逐漸可以穩定下來。三個月後,他已經可以和治療師單獨的對話,不但改善了口語表達的能力、破壞力也降低許多。賴欣怡說:「治療不是要他亂打樂器,而是讓他作安全的抒發,更重要的是要做『分析』的動作,才能夠進一步找出問題並且改善。」

自澳洲學習音樂治療回台的賴欣怡,近年來都在中部地區推廣音樂治療,所接觸的個案多半是以特殊教育的小孩、青少年為主。賴欣怡說,當初去澳洲時,經由朋友的介紹而參加了音樂治療的工作坊,才接觸到音樂治療並且決定深入研究。現在除了在中部地區之外,只要接到演講或活動的邀約,就會全台跑透透,只是希望能夠多多推廣音樂治療。

對於台灣的音樂治療發展,賴欣怡表示,雖然有些音樂治療協會已經成立超過十年的時間,但台灣對於這一塊領域仍屬於初發展階段。再者,「治療」兩個字很敏感,很多人聽到都會打退堂鼓而不進一步接觸,因此,她希望能夠更加的規廣,讓許多人能夠享受音樂的美好,接收到更多音樂帶來的助益。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