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擦亮眼睛看教育

【生命力記者/董芳芝報導】由人本教育基金會編著發行的「擦亮眼睛看教育」,書中共收錄了二十五篇談論國內教育的相關文章。文章作者多為國內的教育工作者,以個人相關的經歷與觀察,對國內教育現況提出建議或批評。

本書中對教育現況的批評,大致可分為幾個部分來討論,一為全人教育的落實,其次則針對義務教育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做出評析,最後再提出國內教育內容設計上的死角。

首先,本書對於國內現行的教育體制,咸認為是僵化且工具色彩濃厚的。然而人本教育的理想,應該是培養健全完整的人格,且尊重個別的差異。因此呂俊甫教授在本書中提出呼籲,認為教育的目的應在探索和發展每一學生的潛在能力。而黃炳煌教授亦認為,「教育」不應淪為「訓練」,因為教育重視的是整體性的塑造,教育重視每個個體之間的差異,教育更應該是結果與過程並重,而不是單以結果論斷一切的。但是國內以標準答案作為評量依據的方式,以及填鴨式的教育政策,再再暴露出教育的盲點。

此外,義務教育究竟是國民的義務或權利?這個問題在十二年國民教育醞釀時又再度被炒熱。對此,謝小岑教授以法律的觀點,指出接受國民教育的未成年人,並不具備盡法律義務的完全行為能力,因此,接受國民教育對學童而言是權利而非義務。而陳伯璋教授則認為,具有法令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往往容易在教育的歷程中,變成「標準化」、「一元化」與「排他性」,甚至具有獨特的政治意識。如果國家的權力不能適當的義務教育加以區隔,那麼義務教育將更與「宣傳」或「灌輸」相去不遠。

而幾位教育工作者的親身經驗,也提供了我們思考教育內容的其他角度。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吳麗芬以高比例的補習學生人口,突顯出現狀亟待解決的問題。張海潮則從童年時幫父母親算帳買菜的的經驗,初步學習到了對數字的概念,他也藉此提醒家長家庭教育對孩童學習的啟發性。而作家燈心則認為國中生作文內容普遍貧乏,原該是洋溢的想像力被生硬的教材壓抑。比如國中生、高中生熟悉的「愛蓮說」或是「五斗先生傳」,乃至於「論語論孝道」或「麥帥為子祈禱文」,在內容上都偏重說教意味,難以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雖然這些文章本身並無不妥,但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養成以及創造力的運用,不見得有正面的助益。而曾再三天半之內改完七百份大專聯考作文考卷的周彥文,則對試卷上頻頻出現的錯別字以及引用失誤的典故,感到啼笑皆非。更令他訝異的是,七百多份的試卷,結論都套上同一種價值觀、同一種答案。教育內容的統一化及標準化,由考生的答題方式可見一斑。

幾位作者從專業的角度,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式檢視當今的教育問題。對於教育,如果您也有心,不妨聽聽這幾位教育工作者的經驗,進一步探索國內教育的現況及走向。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