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3日 星期三

社區家園 給智障者家的感覺

【生命力記者/羅倩翎報導】家園裡的輔導媽媽,最少都在這裡工作八年了,對社區家園都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問她們會不會想換工作,她們都靦腆一笑說:「早就習慣這裡了,沒想過要離開。」

民國七十九年成立的社區家園,隸屬於心路文教基金會,因為相信每個人都有其生命潛能與生活價值,認為不論障礙程度經重,都應生活在你我的社區中,不應該被隔離在社會之外,憑著這種理念,在八十六年時社區家園更轉形成專門停供住宿服務的中心,並標榜著家庭式的服務方式,希望在自然情境的教導下,培養家園成員的生活能力,例如照顧自己、家事的處理、環境打掃等。

目前家園共居住了十七位成員,五到六人為一個家分三組;白天他們到萬芳發展中心,上課或是接受職業訓練,有些則到社區做打掃工作,每天都有專車接送,一回到家園,三位輔導媽媽會在門口迎接他們,一邊噓寒問暖一邊不忘提醒他們換鞋,彼此親近的模樣彷彿是一家人。

家園很重視學員的生活自理能力,從早上起床刷牙洗臉到穿衣打掃都嚴格訓練,但學員們因天生的限制記憶力較差,常常昨天才教的是今天又忘了,輔導媽媽只好再重頭教起,需要很大的耐心。到了晚上睡覺時間,是輔導媽媽最緊張的時間,因為怕睡著時,哪個學員睡不著就自己推安全門跑出去了,所以輔導媽媽睡覺時總是提高警覺,不敢睡沉了。

每個禮拜三、四,是家園的休閒活動時間,由學員們自己提意見要做甚麼,有時到社區公園散步,或到便利商店採購日常用品,或是去看場電影,有一次還到力霸百貨逛街呢,活動內容可說是多采多姿。而待在家園裡時,他們也很少閒著,三不五時就在客廳唱卡拉OK或開場舞會,還有接龍牌局和電動玩具可消磨時間,休閒生活的安排非常充實。

看到學員們一張張的笑臉,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快樂,家園生活化的設計提供一種健全良好的安養方式,但是家園成立九年來卻無法擴大規模,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成本過高資金不足,這裡的輔導員翁媽媽就說:「社區家園的方式對身心障礙的朋友真的不錯,但是私人機構的力量畢竟有限,還是需要政府來推動全面的設立與規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