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賴慶隆 凝聚社區向心力

【記者林建男/生命力報導】集福社區,背後倚靠著觀音山,有百分之九十的居民順著北勢溪居住,剩餘百分之十的居民則是住在山腰上,相形比較之下,參與社區的活動力也就比較少。而且集福社區位於五股工業區的近郊,有著許多的就業機會,相對也在社區中出現了許多的新式公寓大樓。這兒附近的新建大樓,讓鄰近的老房子看起來更顯的落寞與不協調,但是在參與社區發展協會辦的活動上,集福社區發展協會會長賴慶隆說「老居民會比住在新公寓中的人,更踴躍的參與活動」。

因為在地居民的鄉土意識比較重,會對這附近的環境與人群多加關懷;外來人口的衝擊,就像新公寓的住戶,會對集福社區造成某種程度的衝擊,賴慶隆說有許多的問題,譬如說他們不願走出大樓,我們也走不進去,大樓管理委員會有沒有權力管理所有的住戶?大樓居民如何參與社區活動?社區如何吸引大樓居民融入這個地方?這都是可以經由大家討論來解決的問題。也可以將集福村的向心力,從老居民到新居民整個連結起來。


慢慢地,集福社區的民眾漸漸地參與活動,會員從原本的八十多位,到現在的兩百多位,加上活動中心落成之後,附近的小朋友都會到這裡遊玩,開始對自己的鄰居有認識。不過也造成另一種困擾,那就是小朋友們會破壞活動中心的建築,譬如亂在涼亭上刻字,亂丟垃圾,拆掉水龍頭好洗車...。「最近有想要找人來管理這個問題」賴慶隆說,畢竟要讓大家認識到愛惜公物的重要,所以可能會請人來幫忙管理。

賴慶隆說在地的社區都是要靠在地民眾的幫忙,本身的凝聚力夠大,外界才會對這個社區有所肯定。其他社區發展協會面臨到的問題,像經費短缺、人力不足...等,也都有在集福社區中看的到,不過,好家在鄉公所、村長以及地方上的耆老都很幫忙,尤其是在地的力量,會讓不同的聲音、反對的聲音,產生完美的共識。譬如說對活動的流程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時,集福社區的長輩耆老們會居中協調,讓摩擦的程度降到最小,因為維持和諧是社區發展的最大目標。

談到對「社區發展協會」的看法,因為這是從國外傳進來的觀念。賴慶隆說這樣的觀念和台灣鄉下的傳統關念一樣,鄉下有廟、有晒穀場...等空曠地方,可以讓人聚在一起討論鄉里中大大小小的事,只要經過聚落裡的長輩耆老討論決定後,事情就解決了。因為這兩種觀念基本上都源自於對地方的回饋。只是「社區發展協會」這東西引進了國內,經過了人為的定義、制度化之後,捨去了原有的「敬長」觀念,造成現在許多人對「社區發展協會」的功能還搞不清楚。但是現代社會中,缺乏可聚會的場所,相對地方的凝聚力就難以結集。

採訪後記:

車子騎向觀音山,隨著路標轉入成泰路,這是往觀音山的唯一的一條路。向前走了不久,又邊出現了一棟鐵皮屋,壁上漆上了「集福社區發展協會」八個大字,這是集福社區的活動中心,在中午時分籃球場上沒有小朋友的蹤影。向前敲了敲活動中心的大門,發現沒人在這看管,詢問了當地的長輩才知道辦公室和活動中心是分開的,只好請長輩指點集福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住所。 發現這裡,算是種緣分,因為和生命力的工作同伴來爬觀音山的時候,在車上瞧見這個社區。集福村的街道,給人一種寧靜感,至少對生活在都市的我而言,這裡的道路有著兒時都親切。一開始到活動中心想要和負責人聊聊,沒想到沒人在,可真急壞了我,幸好,憑著一張嘴,問出來理事長住所,這要謝謝當地的一位長輩。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