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八日為世界海洋日,荒野保護協會提倡透過543原則, 實現餐桌上的海洋守護行動。鄧家齊/攝影 |
海洋科技博物館博士陳麗淑回憶以往的墾丁,她念書時與教授一起去墾丁潛水,當時很興奮,因為沒有看過這樣多的魚,結果教授搖搖頭,跟她指出數十年前的魚類更 多,當時她不相信,以為是教授緬懷從前的日子。現在也帶著學生去潛水,因為明白工業的發展和過渡捕魚,終於明白教授說的,魚越來越少了。
海洋科技博物館陳麗淑博士指出,2050年90%的魚都面 臨資源崩潰的狀況。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林耀國指出,這是第一年參與世界海洋日,響應海洋計畫團體推動「Wear Blue, Tell Two」行動,「Wear Blue」即穿上最能代表海洋的藍色衣服,提醒身邊的朋友,海洋資源的珍貴,「Tell Two」則是提出海洋的一個危機和一個希望,透過海鮮選擇五四三原則,讓民眾在選擇海鮮時又可以做到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存。
海洋日系列還包括全台海洋巡迴影展,將會播放「魚線的盡頭」、「血色海灣」以及「救鯊行動」。
永續海鮮五四三原則
購買海鮮,請先明瞭三件事:
一、所有海洋漁業所捕撈的海鮮都是「野生動物」;
二、海洋資源已經面臨危機;
三、把握今天的選擇,決定海洋生物的未來。
選擇海鮮,四大方向:
一、選擇量多、成熟期短,容易捕撈且有漁業管理的海鮮,例如鎖管、秋刀魚,南極蝦;
二、選擇濾食性或草食性的養殖魚種,且管理良好的養殖海鮮,例如牡蠣、文蛤、虱目魚、吳郭魚等;
(1)肉食性養殖漁業〈如石斑、海鱺〉需耗費大量海洋資源,以原本可食用的食物網底層魚種做成魚粉,或誤捕的下雜魚來餵養,不但不符經濟效益,且會變相加遽對許多魚類資源的破壞。
(2)管理不良的養殖場所,可能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例如:超抽地下水、污染海域、造成外來入侵種、及品系混雜等問題。
(3)避免選擇由野外捕抓魚苗的養殖漁業,例如鰻魚。最佳的養殖方式是採用『完全養殖』即成魚和幼魚均來自該孵育場,無需從野外捕撈任何魚類。
三、選擇採用符合永續標準所捕撈的漁獲;
四、選擇來歷清楚的海鮮。
享用海鮮,五「不」政策:
一、不吃珊瑚礁魚類。珊瑚礁是海洋的熱帶森林,孕育豐富的海洋生物,為重要的海洋生態系之一,也是潛水生態旅遊的主角。捕撈珊瑚礁魚類會破壞珊瑚礁環境,連帶影響整個棲地物種的繁衍;
二、不吃大型魚種或幼魚、魚卵。大型魚類營養層級較高,量少生物復原速度慢,其生存影響整體海洋生態的平衡,請拒絕食用。例如:鯊魚、鮪魚、鯨豚、旗魚等。幼魚與魚卵發展尚未成熟,應讓幼魚長大成為具備較高經濟價值,並有繁衍的機會,例如:鱘魚(魚子醬)、飛魚卵、魚勿仔魚(許多魚種的幼魚混合體);
三、不吃深海魚類、稀有物種與已過度捕撈的魚種。深海魚類生存年齡長〈許多魚齡均超過100 歲〉,生長緩慢,若在繁殖年齡前被捕撈,無法繁殖下一代,導致快速滅絕。稀少物種與已過度捕撈的魚種,均應拒絕食用,例如:劍魚、黑鮪、鯊魚等;
四、不吃非永續漁法所捕獲的海鮮。以破壞海洋環境或容易造成非目標物種死亡的漁法所捕抓的漁獲,應拒絕食用。非永續漁法:毒魚、炸魚、流網、三層刺網、底拖網等;
五、不吃破壞環境與耗費自然生態的養殖海鮮。管理不良的養殖水產業,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疾病感染、物種侵略等問題;而依賴野生魚苗、以野生魚類餵養的水產,更加劇了對海洋資源的耗損,應減少食用。例如:中國的養殖蝦與養殖紅斑、東南亞的養殖石斑類魚種(老虎班、青斑)等。
一口一口學食堂行政主廚林德賢,示範橙汁香芒鯛魚卷。
鄧家齊/拍攝
鄧家齊/拍攝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