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萬巒妹仔》拍出客家女性精神

【記者賴安娣/台北報導】紀錄片《萬巒妹仔》主要在描寫客家女性「硬頸」的精神。片子由三位主角共同集結,她們雖然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可是都一樣在萬巒的傳統市場裡打拼,腳踏實地並且用刻苦耐勞的精神去面對每一天。

導演毛致新說,當初拍這部片主要是在客委會籌畫委託下拍的,目標方向是紀錄六堆這個客家庄,讓外界的人了解到在地文化的生命力,因此起初拍攝主題很困擾他。他說:「萬巒這個地方,人口外移很嚴重,通常留在當地的都是五十歲以上的人,他們不太用國語溝通,主要是用客家話,但我對客家話一竅不通,為了了解他們,只好請客語翻譯在身邊。」

他提到,一開始決定要以市場中的人物為主題後,考慮要拍的對象很多,跟他們聊天也非常的開心,為了融入他們的生活常常買很多食材,跟他們搏感情,不過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接受拍攝。後來他還是不放棄,選擇用「駐地」的方式,親自去感受當地的生活習慣和客家精神,走每一條街道和巷弄,體驗不同於大城市的氛圍。

七十七歲的李謹妹從小生活辛苦,十九歲時患了小感冒卻沒能及時就醫,因脊椎發炎而半身不遂。所幸她很豁達,認為這是自己的命,但她從不感到氣餒,依舊跟著家人到田間工作,幫忙農雜事務。現在雖與大兒子和媳婦同住,但體貼的丈夫依然堅持親自照顧她的生活起居,每天都會抱她下床,再載她到市場去擺攤賣菜。

李謹妹總是風雨無阻,奉行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精神,非要等到市場再也看不見半個客人才肯收攤。她笑著說:「就加減賣啊!人老了沒人要,我在家一個人又很寂寞、沒人陪,大家要工作。我出來賣菜,坐著看人一來一往,這樣子也是一種快樂。」

七十歲的鍾雪梅則是在市場裡賣蒲粄(一種客家米食。先將蒲瓜刨成細條狀,用爆香過的紅蔥頭一同悶熟,再加入麵粉用平底鍋煎成金黃色。),她從小跟在媽媽身旁幫忙賣米苔目,學會一手做米食的好手藝。她在客家人對男女交往極保守、嚴格的環境下,堅持自由戀愛結婚。她說道:「以前的人很可憐,沒錢拍婚紗照,但是一定要辦結婚典禮。媽媽再三告誡我說,要風光的出嫁,不然很丟臉。」

年過半百,小孩長大後,她才察覺生活閒了下來,不用辛苦負擔孩子和家中的生活費。有了自己的時間,她便在市場拓展自己另一個小天地,開始賣起了蒲粄。「這對我來說,快樂、充實且有意義,讓我不會吃飽沒事做,過著無聊的日子。」

五十八歲的李秀容是市場裡的洋裁師,從小不受父親疼愛,遠走他鄉到外地的鋁工廠工作,定期寄錢回家,是家中的依靠。直到她父親病倒後,要回鄉探病卻為時已晚,來不及見他最後一面。自此她決定把工作辭了,陪在孤苦無依的母親身旁,另尋謀生方法。

她種菜賣給附近的店家,也曾經開過麵店,自嘲自己一生屬勞碌命,現在除了要照顧糖尿病的先生,還要顧著市場的生意。李秀容說改衣服其實不好賺,如果有生意,一天頂多賺三百元而已,不過能夠在市場找人聊天是愉快的。「天天在家也不好嘛!人總要出門曬曬太陽,都到了這把年紀,身體健康最重要。有人可以聊天,這樣過日子很開心。」

毛致新希望觀眾在這部片中看見客家女性的全貌,建構大眾對她們的感覺。他說:「紀錄片常常花很多時間拍攝,但是沒人看見其中的意義。到底什麼樣的話題有人會關心?看完電影,人們除了當下的感動,內心還留有什麼樣的想法?我不歌功頌德,願這部片不要淪為一般制式化的紀錄簡介片。」他同時也希望年輕一輩的人能去思考到上一輩生活的方式,並提醒大家多回頭看看自己生活的故鄉,是怎樣一個美麗的地方。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