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13日 星期四

懷之 灰色少年的陽光保姆

【記者陳敏慧/生命力報導】「投入關懷青少年的工作,對我來說是一種使命感」新竹市基督教懷之青少年關懷協會的吳振發牧師說。過去在教會服務過一段時間的吳振發,因曾經接觸過一個個案,發現這個孩子的兄弟姐妹高達十多位,父母親無力撫養孩子,有些孩子被父母親賣掉,有些孩子因為父母無心管教,而遊盪在外頭鬧事。有感於此,吳振發便辭去教會的工作,決定全心投入關懷青少年的工作。

懷之青少年關懷協會從無到有,憑藉吳牧師與志工群的協力合作,一隻草一點露,外有熱心的朋友捐獻資金,提供給協會辦公室。一直到八十九年三月正式成立了懷之青少年關懷協會。懷之協會內現有的設備可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外表雖和一般住家沒有什麼差別,但是仔細一看,透過窗明几淨的落地窗看到內部,環繞四周牆壁、排列整齊的書籍、牆上掛滿孩子們的畫作、櫃子上擺飾許多可愛的彩繪石頭。吳牧師說,這些作品都是孩子們參與協會內開設的藝術成長團體班所做的。

有關懷之協會輔導的課程部份,除了開設藝術治療成長班、另外還有專為孩子設計的同理心成長團體。這兩套心理輔導的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抒發情緒的方式,藉由畫畫來表達心中的想法與壓力,同理心的課程則是教孩子如何替自己找回信心、自我肯定的方式。除了以上的成長班外,一樓設有兒童閱讀室,「其實這麼多的書籍不是協會購買的,有許多都是熱心的朋友們捐贈給懷之的」吳牧師的太太龐玲玲說。

另外,二樓還有才藝教室,懷之協會開設作文班、繪畫班,讓孩子們有一個發展自己才能的場所。「因為懷之位於社區內,所以有許多家長會把孩子送到這邊來,讓他們到閱讀室讀課外讀物,懷之很歡迎青少年能夠到這裡走動,開放式的環境讓孩子有自由的休閒場所」義工陳英菁說。懷之協會也會定期舉辦戶外活動例如打壘球、郊遊等,這樣的休閒活動希望孩子和父母能夠同來參加,藉此讓孩子家人的互動增加,增進彼此的親情。

除了協會提供給青少年休閒場所外,在吳牧師的領導下,也與新竹市幾所國中合作,從事學校輔導的行列。吳牧師說,現在社會存在的青少年問題,普遍是由於家庭教育的疏失。吳牧師說:「很多家長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往外在的環境推卸,把孩子送進幼稚園,就認為幼稚園老師會教育好孩子,到了國小、國中他們的心態也是如此。」吳牧師表示,這樣的教育方式最容易忽略、不了解孩子們的想法。現代社會的價值觀認為會念書就能夠代表一切,一昧的要求他們努力念書,而不去觀察、傾聽他們的心情。父母親因為傳統的文化影響下,很難脫離過往的教育模式,將壓力加諸在孩子身上。

受吳牧師輔導的個案當中,不乏家庭破裂、受虐兒童、家庭暴力陰影下的孩子。他們內心是封閉的,常常有許多孩子害怕與人相處。吳牧師長達九年不間斷的收養家扶中心的孩子中觀察到,許多寄養的孩子是非常需要用心關懷。「我曾經收養一位小朋友,當時他已經是國小五年級了,卻連ㄅㄆㄇ都拼不出幾個,我只好幫助他學習每一個音節,陪著他學習,現在這孩子告訴我現在在夜校念書,讓我覺得很欣慰」吳牧師說。

收養過許多孩子的吳牧師一家,讓很多行為偏差的青少年感受他們一家子的溫暖,吳牧師表示,寄宿在他家中的孩子們,他採取一視同仁的教育方式,即使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女,也要遵守家裡的三項規定。一是不說謊、二是尊重他人、三是聽取父母的意見。吳牧師說,即使到他們家的寄養孩子,也要遵守上述的原則,愛孩子的方式不是不斷給與物質上的享受,最可貴的是與孩子們的溝通,了解他們。吳牧師說:「收養孩子長達九年的時間,每一天都是細水長流的相處,花長時間的互動、開啟他們的心。」

談到未來懷之協會的工作方向,吳牧師慢慢地說出他的遠景:「懷之位於社區內,就是要利用社區的互助性與力量,結合起來關懷青少年,過去有熱心人士願意提供一棟大樓讓我去收容一些行為偏差的青少年,當時我婉拒他的好意。」吳牧師認為,給他們一個居住的物質環境,卻不能享受到正常家庭的溫暖,倒不如結合社區的力量。所謂社區的力量就是找尋社區內有意願、有愛心、肯關懷行為有偏差孩子的寄養家庭,讓寄養家庭的部份形成一個網絡,充份讓大家關懷到青少年。

再者,為了讓孩子們的成長過程更完美,懷之重視對父母親的再教育。吳牧師說,希望以專門輔導家長的教育方式,告訴他們如何和孩子相處,懷之目前也開設了父母親該如何與子女溝通的課程。吳牧師說,預防性的教育是勝於日後治療的,與其日後發覺孩子有行為偏差,才開始管束孩子,花費許多精神在打、罵、勸告上,倒不如預防性的與孩子溝通什麼是錯誤的行為。

懷之的志工龐玲玲表示,懷之是神蹟,它從零開始,聚集了許多人的愛心,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出力才慢慢有如此的規模。吳牧師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關懷青少年是他的使命,也希望到懷之當志工的朋友,是憑藉著關懷青少年的夢想而到這裡來實現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