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13日 星期三

成長戰爭

【生命力記者/羅倩翎報導】李雅卿曾是中國時報採訪組的副組長,書中的故事,即是記述這位傑出而特殊的母親,如何放棄前程似錦的工作,堅持陪伴資優生的兒子,抵抗來自體制,社會與親友的壓力,依他們自己需要的方式來成長。

金惟純在序中提到本書的金精神:「這本書不僅是有關成長,教育和家庭,更是整個人生的深刻反省。父母決定如何養育子女,反應了他們自己的人生狀態,對時代與社會的看法,尤其是關忽實踐理念的決心。子女決定自己如何長大,父母如何與他們站在一起,去面對整個體制和社會主流價值,反應整個社會的發展軌跡。」

因為作者的兒子宗漢,他對於學科的喜愛與其他同學不同,例如他特別喜歡哲學與數理等思考性問題,而其他同學卻覺得無趣,漸漸有所隔閡,加上宗漢動作較緩慢,同學常會因為他的成績特別優秀,而會欺負他,甚至會有暴力的使用,李雅卿了解兒子與他人不同的特質,不顧親人和社會的壓力,毅然決定讓宗漢在家自學﹔為了解決宗漢求學的問題,作者四處尋訪,到過指南國小森林小學等,最後留在毛毛蟲學苑。之後,還為了得到更健全的教育理念,遠赴德國實地觀摩,回國後以在德國所學,「尊重孩子」的理念,而創辦了種籽學苑。

台灣教育最令人詬病的,就事態教條化和刻板化,往往忽略個人的個別特質,所以很多不符合主流價值的潛能,不是被輕率忽略就是被刻意抹煞。而大部分的家長們,更是只關心考試的成績,和是不是可以上第一志願的學校拿文憑。

因為社會多數傾向功利,這本書若不是因為作者的兒子,是個天資聰穎的高材生,電腦天才,擁有十六歲就自組電腦公司的驚人經歷,不僅令人憂心,這個故事和這種理念,或許就不會被人如此肯定與認同。所以書中許琳英的序就提到:「不曉得有多少教育父母期待雅清譽而密集大公開,因為他們就可以按圖索驥,培養出一個個帶著光環的孩子。」

如果讀書的人是以這種心態而來,恐怕就要失望了,因為這本書真正想要傳達的,是尊重孩子的感覺,以孩子為師的理念,因為尊重可以給孩子內在的自尊,他們便可以無懼外來的壓力,而能夠擁有一顆快樂的心靈,自由創造自己的人生。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