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29日 星期五

吳秋南 聾人的耳朵

【生命力記者/魏喬怡報導】說到當初為何會想從事手譯員的工作,吳秋南說,起初是因為教會有聾人教友,需有人將牧師所講的聖經道理翻成手語,引起了她的學習興趣,並且她的男友,也就是現在的先生是聾人,所以興趣加上強烈的動機,促使她努力學習手語。漸漸地有機會擔任手譯及手語教學的工作,所以自然就成為所謂的「手語老師」了。在台灣,手語老師並非正式職業,幾乎都是兼職的工作。手語老師只是一種尊稱,應該叫作「手語通譯員」。

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吳秋南原從事貿易業、兒童美語界,後來進入基督教的神學院進修,畢業後在教會工作,從事向聾人傳教的工作,並開始擔任手語通譯的工作。後來又辭去教會全職傳教工作,只擔任主日崇拜時的手語通譯員,並進入台北市立啟聰學校擔任國中部代課教師。代課期間,與幾位關懷聾人的基督徒朋友,成立「聾人關懷中心」,後經正式立案並定名為「中華民國愛加倍社會福利關懷協會」。現在由她擔任協會執行長。

吳秋南覺得,在手語教學上沒什麼挫折感,因為了解學員的程度,不會對他們有過度的學習成效的期望。倒是擔任手語通譯員時,較會碰到困難與挫折。例如年底的三合一選舉期間,擔任電視政見發表會的手譯員時,許多政治方面的術語,目前尚無明確的手語可用,只能靠著臨場經驗,將意思翻成手語。另外,如法院審理案件的手譯,聾人就醫時的手譯,都因台灣還無人將這些專業領域的手語研發出來,以至於在翻|譯時會覺得挫折,因為無法翻譯得很完美。像抽象性及思考性的詞彙,比較難用手語表達,這時候就必需借用已存在的手語加以解釋,並寫出中文以確定聾人真正瞭解。「不過我們已有幾位熱心且懂手語的朋友,要開始研發醫藥類的手語了。」吳秋南說。

吳秋南覺得,要當一個手語老師比一般老師困難的地方,第一就是要多花時間把手語練得很好。且容易有挫折感,因為聽障學生和一般學生有差異性。就像中國人教美國學生有關中國文化的東西,很可能用盡一切方式講解學生還是無法領會,因為對於在他的文化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是相當難理解的。此外,手語老師除了會手語外,還要學習語言教學法、聾人文化等相關課程。至於手語通譯員則是會流利的手語外,尚需接受通譯員須知、聾人文化、同步翻譯等課程及訓練。手譯員的挑戰較大,實際上台臨場反應處理難表達手語的經驗很重要。因為需手譯員的場合幾乎是要求同步翻譯的。

因為常接觸聽障朋友,對他們的世界有些特別的體會。吳秋南表示,聾人和一般聽覺正常的人,也就是「聽人」,沒什麼不同,也和一般人有相同的喜怒哀樂等等情緒。不過,因為聽不見,較容易對外界保持警覺性及不安全感。所以若是旁邊有其他聾人在場的話,只用口語交談的聽人,不要無意識的在談話時將目光移向聾人,以免造成誤會。最好用手語或其他方式告知在場的聾人,談話內容與他無關。與聾人的相處需要多一份耐心,因為使用的語言不同,影響到思考模式、文化與認知的差異,聽人一下子就能領會的事,對聾人不一定很容易懂,而這樣的情形無關聾人的智力高低。簡而言之,如果聽人用外國人的角度來看待聾人,就可以想像與他們相處時,可能產生的問題了。另外若是聾人並無得罪之處,盡可能不要隨意有不耐煩的表情出現,因為聾人通常看人臉色來判斷對方與他相處時的態度。

這一路走來,吳秋南覺得,政府對聾啞人的福利仍有待改善,很多地方仍是流於型式,且是以正常人的眼光來想聾啞人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吳秋南本身也為了幫助聾人,成立了「中華民國愛加倍社會福利關懷協會」,吳秋南提到,協會發展的過程相當辛苦,因為外界常常認為社會上已有多個聽障的社福團體,為何還要設立「愛加倍協會」湊熱鬧?尤其初成立時沒有名氣,再加上協會名稱看不出跟聽障有任何關係,因此不論是民間捐款或志工人員都很缺乏。

但是最近一年半來,自從吳秋南擔任協會主要行政人員後,便積極向外界自我推銷。不論是透過愛加倍之聲雙月刊,或是接受廣播訪問,到大學或社團演講,甚至協助學術機構進行聽障方面的研究,漸漸地累積了一些社會關係與知名度.「我們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媒體管道的青睞.幫本協會打開知名度,以便得到更多社會資源來推動各項業務,讓聾人族群能獲得真正且必要的福祉,使聾人族群有尊嚴的自立於社會。不再是所謂的『殘障者』」。更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幫助那些在生活上真正需要依靠別人的弱勢者,如老人、智障、嚴重肢體障礙者等等。

愛加倍關懷協會龍老師諮詢專線: 電話: (02) 25869329 傳真: (02) 25987370 aswa@tpts7.seed.net.tw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