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愛心育幼院 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成長

【記者林納麟/生命力報導】「我們只希望在這多變的社會中,孩子們不要變壞,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就好了。」基督教芥菜種會附屬愛心育幼院的社工陳慧宜小姐說。位於新莊的愛心育幼院,現正收容了四十多位三至十八歲的小童。除了提供他們生活所需,也重視孩子在心理靈命方面的輔導,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身心都得以成長茁壯。

愛心育幼院所收容的兒童,有的是孤兒,有的來自單親家庭,其中包括父母一方死亡,生病,入獄、智障、殘障等情況,當家人認為無法照顧孩子,或者是社會局發現有需要幫助的個案,便會和愛心育幼院聯絡,讓小孩進入育幼院,以獲得適當的照顧。


育幼院把四十多位孩子分成四個家庭,每個家庭由不同年齡的孩子組成,老師便是他們的家長。四個家庭分住四楝平房,房子裡有客廳、廚房、甚至電視,環境尤如生活在家中,社工陳慧宜說:「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在一個『家』的環境中成長,互相照顧,分擔家務、讓他們的生活和一般小孩無異。」

孩子們每天會和一般的小孩一樣,到學校上課,下課以後便回到育幼院,做功課或是打球、看電視,星期天還要上教堂禮拜。老師們也會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例如看電影,或爬山等,讓他們的生活不會太枯燥,一切和在家中異,只是老師們代替了家長的工作,盡心盡力的關心、照顧、輔導他們。

由於老師們的責任重大,於是也為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老師的工作是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最重要的是,有些孩子並非如想像般『聽教聽話』。」陳小姐說:「四十多個孩子,來自四十多個家庭,每個都會有不同的問題,而且孩子們到了國小、國中便會有叛逆的心理,老師的壓力可想而知。」每位院童都有不同的背景,例如有的在來院之前便在外流浪多年,有的帶著偷竊、蹺家或說謊等偏差行為,糾正他們的行為,便成為老師們的重擔。

孩子的成長、來自家長的期待,孩子在行為上的糾正,便成為他們在工作上的安慰。多年以來,無法照顧孩子的家長,有一天領回孩子以後,或有一天當孤兒踏足社會,所帶來的回應多是正面的。「事實上,他們的自覺十分重要,有些人會變好,有些人卻是越來越壞,我們也無能為力。」陳小姐感慨的說:「我們只希望在這多變的社會中,孩子們不要變壞,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就好了。」

照顧這些孩子,除了老師的努力外,育幼院也十分需耍外界人士的幫忙,例如輔仁大學的愛愛社和黎明工專,便為院童提供了課業輔導。一些由公司或機構成立的團體,也會為他們舉辦活動,在中秋節的時候,便有一家銀行為他們提供了到中原文化村遊玩的機會。

外界人士對他們的照顧,自然是十分重要,但有些時候也會為院童在心理上帶來負面影響。有些有心的社團會前來慰問孩子們,也會帶來一些禮物或其他援助,但相反的,孩子們在心理上會認為自己成為商品,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尊嚴受損。「孩子們現在所需要的,是實際上的幫忙。」陳小姐說:「例如舉辦一些活動、課業輔導,有些有心人會認養孩子,或是直接捐款、捐贈物資,例如有一位熱心的無名士,會定期送來米糧,我們都十分感激。探望或慰問是好事,但有時候的確會為他們帶來心理上的影響。」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