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6日 星期二

環保生活協進會 落實環保於生活

【記者洪孟霞/生命力報導】「一個小小的行動,其實都能為人類的理想付出具體的愛心,在每個人可能做到最實際的方法中,調整生活習慣,選擇最無害的方式。」環保生活協進會的宗旨,在此段話中表露無疑。「愛護自然與保護環境是健康社會的理想,只要每個人做自己該做的事,合乎大地節律與脈動的愜意生活,並非不能實現。」

環保生活協進會在成立短短的三年中,由「特富野生態之旅」、「新世紀飲食座談會」、可分解的「生態環保筆」、「尊重生命-為流浪動物權益而走」、「蔬食博覽會」一直到最近國內首開紀元的「生態教育與原住民狩獵文化研討會議」,這一連串別出心裁的活動,都可看出對台灣的熱愛與對環境生態的多元化出擊。此外,還定期在師友月刊提供環保訊息的專文,對於催生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觀念,有絕對的落實與扎根效果。


帶領學童從森林砍伐、廢棄物污染認識台灣環境,或是召募義工推廣生活中做環保,抑是發起「拒吃燕窩」活動,在中秋時,喚起國人拒吃燕窩月餅的觀念...‧

環保生活協進會每個動作皆是以能融入一般大眾為主,所以更能使國人從生活中學習環保,而不再只是一種運動、科技或灌輸觀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也唯有這種生活化的環保,才能使「生態保育」不只是口號,更是大眾習以為常,而願意去執行的動作。就如:搶救“綠色隧道”的活動,到苗栗大湖、台南玉井與民眾溝通,除了保護綠色資源,也使得居民懂得對先民的文化資產加以保存。或是在「淨食文化」的活動中,針對台灣的餐飲垃圾問題,透過宣導讓平日外食的朋友儘量自行攜帶餐具,減少免洗餐具的大量使用,同時減少感染疾病的機會,尤其在腸病毒肆虐台灣之際,更可看出衛生應建立於環保之上。

自喻為螢火蟲,環保生活協進會說:「光雖微弱卻希望提醒人們注意,微弱也有生命。就像今天台灣,渴望健康微弱的氣息尚存。」雖是三年的行動,無法將台灣長期破壞的大環境做出太巨大的改變,但憑著一股熱忱,環境生活協進會仍是會以超人的行動力與永無怠懈的恆心,持續去完成他們心中未圓的夢,「環境是很難愈變愈好,但用心去關心去保護起碼可讓環境的破壞減緩。」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