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14日 星期三

輔大慈濟青年社 付出、學習、更感恩

【記者董芳芝/生命力報導】災難的現場,往往可以看到慈濟人來回穿梭的身影,但除了慈濟功德會之外,由大專生組成的慈濟青年社也在各大專院校散發光與熱。跟隨著慈濟的精神,也帶領著社員奉獻一己之力回饋社會。「慈青悲智行,聯誼啟慧根」,輔大慈青社就在一次次的回饋與付出中,茁壯了社內的感情,也點亮了人性中明亮的光芒。

慈濟青年社為慈濟功德會的分支團體之一,在北區各大專院校散佈有十數個慈青社,而慈濟北區大專聯誼會則為直接指導單位。不過,雖然名為「指導」,實際上,聯誼會給予慈濟青年們相當的彈性與空間,因此,各校慈青社的工作由各校社團自行統籌規劃,至於功德會的大型救援活動,例如賑災或救援等,則視慈青社員個人意願決定是否參加。


此外,慈青有一項相當特別的制度,就是各校的慈青社,都會有好幾位「爸爸媽媽」。功德會裡的長輩,社員們稱之為「師伯師姑」,這些師伯師姑,在許多方面提供慈青社支援與協助,某些師伯師姑,更是像社員的父母一樣,傾聽他們的心事,也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在這裡,慈青社長就憶及了大園空難與林肯大郡兩次重大災難,雖然大多數的慈青社員並沒有參與當時的救援行動,但從師伯師姑的親身參與和口述經歷中,他們也同時感受著生命的脆弱和家屬的不堪,這樣的精神交流,讓每一個慈青社員都更懂得感恩。

至於在經費籌募上,慈青社可以在必要時向聯誼會尋求支援,但主要來源仍是以社員繳交的社費為主。關於這一點,慈青社長也頗自豪的說到,輔大慈青社從創社以來,未曾向聯誼會申請過任何補助,所有的支出,都由社上自行負擔。此外,慈青社對社員也有固定的充電活動,每一到兩週一次的聚會活動,以及寒暑假的各種營隊,都是希望促進社員間的感情交流,並從自身的充實做起,領略一種「反諸求己,淨化自心」的哲學。目前輔大慈青社固定的工作,一為協助校內資源回收,每隔週三在定點為同學提供資源的回收管道;其次是每週到新莊仁濟療養院,帶精神病患們活動或遊戲。未來慈青社計畫推出「居家關懷」的行動,定時拜訪關懷新莊一帶的獨居老人。據慈青社長表示,「居家關懷」在功德會由來已久,希望慈青社也藉由這項行動親身參與,從身邊學習付出與感恩。

慈濟人一向稱工作對象為「感恩戶」,因為「感恩戶」所給予他們的學習機會遠比他們所能實質付出的更為珍貴。「我們希望社員透過實際行動,啟發慈悲心與感恩。」慈青社社長說出了每一項行動中最重大的意義,也透露了慈青社最引以為傲的精神。他們不是以高姿態的心理「服務」,而是希望在與感恩戶互動的過程中,懂得回饋與惜福。曾經,有一位經濟環境並不富裕的老人,在最困頓的時候接受了功德會送的一條棉被,當他的環境才剛開始好轉,老人就帶著那條棉被,回到功德會報以當年的關懷。慈濟所重視的,就是這份感恩的心,不論是新社員或是老幹部,他們不說自己在服務,而是在「感恩」與「學習」。

對於新進的社員,他們給予的不是嚴格的教條與規範,而是用真誠的友誼和發自內心的關懷,留住來到這裡的每一個人。「我覺得每個社員都是善良而重要的」,在每次活動中,不分彼此的相互支援與幫助,不吝嗇的分享與付出,再三令慈青社長印象深刻。每次的事後檢討,大家檢討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不過,慈青社也並非完全沒有遭遇挫折。例如資源回收的工作,剛開始推動時同學反應並不熱烈,以實際行動支持的同學並不多,雖然現在工作漸漸上了軌道,但更令人困擾的問題也開始出現。「慈青社提供的是一個回收的管道,我們不是清潔工。」慈青社希望藉由這項活動服務有心做好資源回收的同學,而不是成為同學們的義務清潔工,更不是做為同學們的垃圾桶。此外,不瞭解慈青社的同學,多半會有「慈青社是佛教社團」的刻板印象,實際上,證嚴法師的語錄固然是傳授的心得之一,但社員不一定要是佛教徒,更不必非得吃齋唸佛,一切的活動,重視的是奉獻,更是學習。

「一隻蝴蝶在北京振翅,卻可能引起美洲的一場風暴。」慈青社長以蝴蝶效應作比喻,也透露了她對慈青社的期許。「我們能做的不多,但是希望我們小小的努力,能帶動更多的慈悲與關懷。」透過每個人的親身參與,啟發心中的感恩,也散播更多的愛。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