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7日 星期三

關心病友聯誼會 連接病友的心

【記者陳曉菁/生命力報導】當初在追蹤巨結腸症患者時,發現許多患者在出院後,仍有滲便的情形,於是他們開始整理患者的資料,希望將這些病患及家長組織起來,以教育為目的,指導父母親如何教導這些特殊疾病的小孩,並利用團體治療的方式重建病患的心理。

馬偕的社服人員在做病患出院後的醫療追蹤時,發現許多病患在出院後,認為開過刀病應該就好了,後續的醫療護理,心理建設就馬馬虎虎了。有鑑於此,社工人員便開始替某些病患成立聯誼會,讓病患及家長,能在出院後得到更多的資訊。


社工師蔡莉莉小姐指出,當初在追蹤巨結腸症患者時,發現許多患者在出院後,仍有滲便的情形,於是他們開始整理患者的資料,希望將這些病患及家長組織起來,以教育為目的,教導父母親如何教導這些特殊疾病的小孩,並利用團體治療的方式重建病患的心理。如前些日子,他們篩選了一些患有尿道下裂症的青年患者,請了專業醫師,針對一些較為私密性的生活問題進行交流,畢竟,有些疾病並不是做完治療就解決,日常生活的一些問題,都需要彼此經驗分享。

這樣的交流及分享,病患及家長的反應都不錯,蔡莉莉小姐就回憶起在寫追蹤信件時,一個很久沒有消息的病患打電話來,表示由於很久沒回花蓮的老家,所以一直沒收到追蹤信件,好不容易輾轉又收到一封,他非常的高興,並且希望能再回去參加聯誼會的活動。

在馬偕醫院的網頁上,我們可以看到十個不同疾病的聯誼會,但事實上,類似這樣的聯誼會,在馬偕不只十個,一個社工人員可能必須面對十幾個病患,由於各種疾病的聯誼會剛開始是由社工人員主導,許多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必須參與,蔡莉莉希望未來各聯誼會都能培養出一些熱心的家長來領導,這樣一來,社工人員能夠專心的發揮所長,病患也能提出他們自己需要的東西。蔡莉莉表示黏多醣症聯誼會就是一個相當好的例子,由於家長的熱心參與,聯誼會已於去年正式成立協會,因此她希望其他的團體也能朝這個方式發展。

《醫學辭典》 先天性巨結腸症

正常的腸道蠕動除了腸道肌肉之外,還需要神經系統的傳導訊息以控制蠕動。在胎兒發育中,當一段大腸的肌肉層缺乏神經節細胞時,此段大腸便無法正常蠕動而引起腸道阻塞,在阻塞段之前原本正常的大腸則逐漸脹大肥厚,因此稱為〝先天性巨結腸症〞。初生的嬰兒通常在24小時內解出胎便,並且進食。但是有極少數嬰兒無法順利解出胎便,而且腹部會逐漸脹大;或是雖能用肛溫計刺激肛門解出胎便,但是進食不順,始終解便困難,經常便秘,此時就要懷疑此嬰兒是否患有先天性巨結腸症。據統計,新生兒之中約有五千分之一會罹患此病,男。女之比大約4:1。最近的醫學研究結果,找到了至少有三個基因與巨結腸症有關,証據亦顯示此三者之一若有缺陷,的確會造成先天性巨結腸症。

尿道下裂症

尿道下裂是常見的先天性尿道畸形,發生率大約五百分之一,換言之,台灣一年約有五千個新生兒有此問題。由於此病在嬰兒期不會影響幼兒的生長發育,而且其中65%症狀輕微,所以常常被父母忽略,未予適當處理。尿道下裂是指尿道開口不在龜頭頂端,而在陰莖中段或以下部位.輕微病例只看到龜頭好像有兩個開口,嚴重病例它有三個特徵:

‧尿道開口在陰莖中段或者在陰囊與陰莖交接處。 ‧陰莖彎曲,勃起時彎曲更明顯 。 ‧包皮只覆蓋龜頭背側, 陰莖的腹側沒有包皮。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