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13日 星期二

關懷生命協會 相信生命是等值的

【記者生命力/生命力報導】不知你是否聽過「挫魚」這個名詞?那是一種在民國八十一年興起的休閒活動,用尖銳的大釣鉤取代傳統有魚餌的釣法。這樣的活動,在當時的社會引起軒然大波,昭慧法師和保育界及宗教界人士發起了一場「反挫運動」。

因為「反挫運動」,昭慧法師發現,在台灣社會中,非人類生命的不被重視,也開始去思考,每個生命的價於為何?如何去尊重其他的生命?在這些想法下,「關懷生命協會」誕生了。


憑著「以關懷動物 為關懷生命的起點」的信念,「關懷生命協會」在民國八十二年一月十六日成立,工作目標是針對「根本教育」和「推動立法」兩方面,希望整個社會結構,能有更良性的調整。

協會將動物分為「經濟動物」、「野生動物」、「陪伴動物」和「實驗動物」四類:「經濟動物」是指雞鴨牛羊等食用動物;「野生動物」就是獅子、老虎等動物;「陪伴動物」則是貓、狗類,人飼養來當寵物的動物;至於「實驗動物」,就是像白老鼠,專門為實驗而飼養的。

每一類動物在社會上遭遇的困境不同,但無論是哪一類動物,協會想以「人道教育」為基礎,希望藉著教育,讓社會大眾對生命的關懷,是十分生活化、出於下意識的動作,而不是強制的。讓大家知道生命應該是等值的,沒有尊卑貴賤、沒有良莠好壞,而台灣面臨的動物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因為我們如何看待生命,我們周遭的動物就會有不同的遭遇。

在立法方面,關懷生命協會聯合了三十幾個團體,成立「社會立法運動聯盟」也加入「生態保育聯盟」,推動許多社會運動改革,期待用議題導向,爭取更多的環境權與動物權,讓目前「以人至上」的法律,可以挪出一些空間給其他生命。較耳熟能詳的是不久前通過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和在八十二年便一直催生的「動物保護法」,今已三讀通,在長久的爭取下,以後想飼養寵物的,要滿十五歲,且須經過註冊登記,也不可以拿動物來賭搏、娛樂、營業或宣傳。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