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7日 星期三

耕莘山地團 從「服務」到「學習」

【記者董芳芝/生命力報導】「耕莘青年山地工作團」是一支由北部大專院校學生為主的公益性團體,成立已有三十餘年。服務的主要對象以原住民為主,但近年來由於大環境的轉變,以及族群平等意識抬頭等因素,該團不但在名稱上有所改變,在其他方面也有些調整。

民國五十六年,天主教張志宏神父率領著三十餘名的大學生前往新竹縣某天主堂朝聖,當地原住民的熱情,引領著這群訪客見識到了山地文化之美,但這一趟朝聖之行,卻也同時讓他們感受到了原住民生活上的難題。此行結束後,同學間便有重回山區,為原住民做些工作的提議,而張神父乃匯集了學子們的熱情,組成了一支服務性的團體。於是,第一支山地服務隊就這樣成立了。原本叫做「耕莘青年山地服務團」,現更名為「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


大專院校的學生是這支團體主要的組成份子,每年寒暑假,他們會固定出隊至新竹縣尖石鄉。團員們到當地加入原住民農忙的工作,也輔導山上的孩子們課業或心理上遭遇的問題。工作地點除了以泰雅族為主的尖石鄉之外,阿美族人居多的汐止山光社區,也是另增的工作地點之一。近年來,醫療、農業、法律、獎助學金等項目,也陸續納入他們的工作範圍。團員們用親身體驗的方式,在每次出隊時安步當車,背著行李、食物步行上山,為的就是更貼近山的文化,並感受這種生活化的學習經驗,在每一步腳印中,領略原住民朋友的生活,同時傳達對當地文化的尊重。

但是,學生們的力量畢竟有限。雖說熱情無價,但對於偏遠山區原住民教育上、生活上的種種困境,工作團所能提供的也僅是杯水車薪。「每回出隊都受到原住民的熱情款待,與其說是服務......不如說是去交朋友吧!」一位資深的團員點出了「服務」工作的窘境。事實上,「耕莘青年山地服務團」在八十二年更名為「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除了基於族群平等理想的追求外,也是因為意識到自身力量的薄弱,對於由來已久的積弊,一群大學生能奉獻的只有熱情,對於團員來說,「學習」反倒成了每次出隊最大的意義,在與異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不但更懂得尊重文化間的差異,也趁此機會牽成了一段段原住民和漢人之間的友誼。

原住民曾經對團員說:「你們來不一定要幫上什麼忙,來交個朋友也是很好的」。文化間的交流,原住民和漢人之間的互動和了解,其實就為每一次的出隊賦予了新的意義。一名團員回憶起某次隻身回到部落的往事,印象深刻的談起原住民的熱情。「那一次暑假出隊,離開前和他們約定一定會再回來拜訪,族人們還說,如果我真的回去,要殺一隻雞好好招待我。」那一個隨口說出的約定,讓他一個人懷著忐忑的心回到部落,原本還擔心自己早已被遺忘,但原住民親切的問候,讓他心中原有的疑慮一掃而空。那一天,他們依約宰了一隻雞,歡迎這個老朋友的到來。

「我們很重視和原住民朋友之間的關係。」基於這樣的理念,該團總幹事也道出了工作團的展望。未來的工作,將試著走向常態化,並鼓勵團員多多回到部落,目前希望每年二次的出隊,能夠朝一週一次邁進,雖然一切都還在計畫的初期,不過這個方向倒是可以努力的目標。也期盼歷來寒暑假出隊的傳統,能夠藉由這樣的改變而更趨務實。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