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社會研究方法」研究遊民問題

【記者劉佑豪/生命力報導】由吳素倩指導的「社會研究方法」是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三年級的必修課程。課程的目的是運用社會學所學到的科學方法,包括社會調查、實驗法、觀察、參與法等,研究社會現象。「這是一堂是屬於關懷社會、照顧弱勢團體的一堂課,我這次所選定的主題,是對於遊民的研究。」

「『社會研究方法』是一堂訓練學生實際服務的課程。」輔仁大學社會學系老師吳素倩表示,除了在課堂上教授理論外,學生還可經由參與服務的實驗式研究,把理論與實務做結合應用,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回饋社會。

吳素倩表示,在輔仁大學法管學院推動人本計畫之前,她早就有此概念。她說,概念是來源自於到法國遊覽時,與同行的家長實地參訪,發現大多的歐洲學校都有服務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實際參與社會服務,同樣的,日本也十分重視服務課程,「所以,我覺得在台灣的大學也應該如此。」。這就是她毫不猶豫加入的原因。

由吳素倩指導的「社會研究方法」是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三年級的必修課程。課程的目的是運用社會學所學到的科學方法,包括社會調查、實驗法、觀察、參與法等,研究社會現象。「這是一堂是屬於關懷社會、照顧弱勢團體的一堂課,我這次所選定的主題,是對於遊民的研究。」

在吳素倩的安排下,這堂課剛開始會先邀請幾位「遊民工作坊」的負責人員來演講,讓學生可初步認識遊民。接下來學生的活動將分成兩部分進行,一是設計問卷,另一部分是分組實際的對遊民服務和研究。

第一步的問卷設計是針對大學生所設計的問卷,希望藉此了解大學生對遊民的態度和認知。在有效的二百零八份問卷中可看出,多數的大學生對遊民的認識相當缺乏,而且以負面印象居多。吳素倩表示,這顯示出大學生的偏差觀念,實在需要多認識「什麼是遊民」。

第二部分的實地服務方面,經由「遊民工作坊」負責人陳大衛帶領下,每個禮拜各有一組同學到中和的遊民收容所進行實地服務。「陳大衛畢業於輔大社會系,也是他們的學長」吳素倩認為,如此一來,學生與陳大衛的互動上可更為直接。

「遊民工作坊」由「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創辦,主要研究遊民等相關的學術研究。擔任中國時報編輯的陳大衛表示,現在的遊民可以很輕易的受到許多公益團體的資助,但卻很難真正的了解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他認為,這堂課從社會結構面的角度和主流社會的產業問題下手,讓學生親自參與研究,可以將學生所學的東西給予遊民最實際的開導與幫助。

陳大衛表示,每次學生去收容所前,都會事先與他溝通,了解遊民在收容所的實際狀況,並互相討論,設計各種節目、遊戲和團康活動,希望藉此讓遊民對人生恢復信心,進而激起他們生活的毅念。「我們把重心放在遊民的『職業重建』,經由學生的角色扮演,讓遊民了解各行各業實際情況,主動說出自己所遇到的工作困難,讓每個人明白到每個工作都會面臨到的各種問題」。

阿旺(化名)當了二十幾年的公車司機,因為公司裁員被迫成為失業遊民。經過這次同學設計的遊戲,他把自己這麼多年來當司機的甘苦談與大家分享,也告訴了其他遊民怎麼當個好公車司機的秘訣與禁忌。陳大衛說,「相信這些活動,不管是對於遊民自己還是參與的學生,都會是一種幫助」。

「這只是一個單元,無法做的太多」吳素倩認為,要能完善的實際服務遊民,是比較難做到的。不過,她說,運用這種觀察參與法來學習,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服務精神,增加他們的實務經驗,不管對學生或自己都相當有意義。


延伸閱讀:

1.輔仁大學「人本與專業知識整合計劃」網站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