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8日 星期四

社大兩年有成 終身學習普受重視

【生命力記者/廖偉竣報導一千萬,辦一所平民的社區大學,這便是「台灣奇蹟」。奇蹟的根源是潛藏於台灣社會內部,一向被忽略但充滿生命力的民間力量。

社區大學的理念最早是由「四一0教改聯盟」創辦人黃武雄提出,其目的是希望將知識從學院解放出來,讓一般民眾也有機會學習,並透過學生參與校務等過程,培養具有思考、批判能力的公民。

在台灣因為聯考制度,大學被認為是社會菁英的培育場所,對於一般的專科學生或失學者來說,更是遙不可及。雖然近年來大專院校數量大幅增加,但教育部以「大學及其分部設立標準」統一規定校地面積及科系數量,使得不少縣市受到土地、經費的限制,無法自立辦學。

政府如今把開辦高等教育的機會落實於地方,地方可以自力開辦社區大學。因為場地是現成的中小學教室,學分費也由民眾自付,辦學經費開銷不大。社區大學讓地方政府在有限的資源下,也能提供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以全國第一所社區大學「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從正式開始籌備,只花了半年時間和幾百萬元,其他各社區大學開辦經費也多在五百萬元到一千萬元之間,都是「低成本做大事業」。

台北市長馬英九說:「有這麼多人想讀書,也有這麼多人願意開課,政府只出幾千萬元就能促成一所社區大學,讓那麼多人達成進大學進修的機會,市府何樂不為?」。

按照前教育部長林清江的說法:社區大學是高職、專科以及社會推廣教育的綜合體。他構想中的社區學院應是具有綜合功能的高等教育與技術教育學府。「社區大學」理念是一個能啟發社區民眾批判思考能力、開拓社區生活公共領域的理想。

社區大學沒有特殊的入學要求,十八歲以上的民眾皆可以自由入學,由學員自身能力是否能通過修課要求之條件,來維持文憑之水準。今年不行,明年再來,重複多少次皆可。至於課程內容,大多分為學術、生活藝能及社團活動三大類。師資陣容則包括鄰近大學教授和各行各業專業人士。

課程學分標準和大學一樣,一學分上課十八小時,每學分花費約在五百至一千元之間。修畢一百二十八個學分,可以取得縣市政府與該社區大學的四年制大學畢業證書。另外,修畢六十四學分,社區大學也會核發兩年制社區大學結業證書。

雖然社會大眾近年來逐漸注重個人進修,然而成人的學習管道有限,除了補習教育,其餘多半是大專院校的推廣教育、各國中小學辦理的縣市民學苑、社教機構的研習等。社區大學提供了另一個學習場域給民眾,連沒有大學的偏遠地區居民也有了學習的機會。

台北縣前副縣長林錫耀指出,台北縣民有不少人早年缺乏就學機會,現在期盼能讀書充實自己。但以套裝知識為主的一般大學,並不如社區大學課程內容和師資的多元性;社區大學強調體驗和互動,以及主張不受學歷限制的入學理念,正符合民眾需求。

而且社區大學不是制式教育,沒有狹義的「課程標準」的包袱,可以從少數幾個地方開始實驗起。當中有些社區活動或生活藝能的課或許不為一般大學所採納,但這不表示這些課就不是正統的知識,社區大學也是各種知識嘗試的地方。

除了知識的學習外,社區大學也能凝聚社區共識,讓民眾關心自己週遭的公眾事務,提供了最佳的社會教育。社區大學籌辦人之一的阮小芳說:「我們所規畫的社區大學,一方面固然也提供個人的知識成長,另一方面更是要強調人民的公共領域,以進行社會的重整。」

過去的社區居民對於社區事務,多無決策權,難以引發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忱,社區意識無從凝聚。而社區大學使公共事務走入社區,以居民自發的行動,增進社區民眾批判能力,並開拓公共論壇供大家討論。

社區大學的教育,是活生生的「經驗知識」。結合民間的資源,與地方、社區產生互動,不但提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終身學習,更注重社會改革,積極開拓民眾的社區意識。

社區大學所標榜的,除了平民化、普及化以及在地化以外,它還包含了一套獨到的理念。例如社區大學延攬各領域的專業人才開課,讓民間專業人士得與民眾交流。更可促成大規模人才回鄉,達到平衡城鄉差距的目的。知識將從學院中解放出來,與平民生活結合。把教育和生活結合,不分年齡與階級。居民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學生。以在地居民的個人專長作為師資,同時也是學生。

社團部分則是以公共事務性及研究性的活動為主,並積極將「社團活動」設計為課程的一部份,鼓勵學員組成各式各樣的社團,參與各式各樣的公共事務,亦可取得學分。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可以看到社區大學社團的多樣性與草根性:「居家環境DIY」、「天文觀測」、「快樂的植物醫生」、「社區工作坊專題」、「客家歌謠社」、「聾啞劇場工作坊」、「河洛歌謠社」。

雖然目前國內社區大學發展蓬勃,但卻不在「大學法」保障範圍內,若社區大學能由專案立法,則能確保其經費來源。北市政大社會系教授顧忠華指出,目前教育部不承認民間辦的社區大學的文憑,使各地社區大學無法吸引更多民眾,經費也沒有保障。假如教育部能為民間社區大學確立法定地位,既能讓更多民眾受益,也才能根本解決經費問題。

從立法院通過教育基本法以來,全國各級地方政府開始籌辦高等教育,兩年來,台灣已有數十所地方社區大學。它所強調的「全民教育」、「公民訓練」、「經驗知識」等精神,也隨之在台灣四處生根發芽。

一千萬,辦一所平民的社區大學,這便是「台灣奇蹟」。奇蹟的根源是潛藏於台灣社會內部,一向被忽略但充滿生命力的民間力量。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