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15日 星期四

山地作物 破壞生態及水土保持

【生命力記者/廖偉竣報導】南投縣九份二山南路貓羅溪上游集水區的中寮鄉和興村,是個居民不滿千人的小村莊。九二一大地震造成村民賴以維生的香蕉和檳榔種植事業一蹶不振,村民們在重建家園的同時,也發起了「將檳榔園變綠林」的計劃。而中鋼集團也利用週休二日,協助和興村植樹防災。

和興村位居台灣山地,其農業經營方式與水土保持上的忽略,可說是台灣山地超限利用的一個標準寫照。台灣地區山高水急,地質脆弱,遇雨即產生土地沖蝕。雨水多集中在夏季颱風季節,雖有水庫蓄洪濟枯的調節,乾季仍常發生缺水問題。森林正可阻止雨水直接沖擊土壤,增加土壤的凝聚力,使平原地區免於土石流的侵襲。


森林遭受破壞將帶來嚴重的災難後果,以民國四十八年的八七水災為例,在台灣造成的經濟損失達當年國民生產總毛額的百分之十三,就是因為當時烏溪、大肚溪、大里溪、八卦山區、虎尾溪、北港溪等上游山區林地遭到濫伐濫墾等不當開發及嚴重破壞所致。

台灣森林佔了全島面積的百分之五十八,其中有四分之一左右都是私有林,因造林獲利不多,林農多改植茶葉、檳榔、高冷蔬菜及溫帶水果等作物,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依據農林航空測量所的調查,本省公私有山坡地宜林地上的超限利用面積多達五萬八千公頃。

隨著山區橫貫公路的開拓,林地上的墾伐,在公路兩旁蔓延開來。林業經營轉向農業種植,高山茶、高冷蔬菜以及檳榔等根系更淺、固土更差的經濟作物取代了原有林木,水土保持問題更趨嚴重。尤其是中低海拔的林地更是滿目瘡痍。只要走一趟嘉義往阿里山的公路,就會發現阿里山公路兩旁盡是檳榔、茶園與山葵。

據農委會在民國八十五年的估計,全台灣檳榔種植面積約五萬六千公頃,共有七千萬株檳榔樹,已成為台灣的第二大農作物,每天生產六千五百萬顆以上的檳榔。農民為栽培能在夏季收穫的白肉檳榔,於是將栽植地點推展到中低海拔的山坡地;採果期每年每公頃純收益約兩百萬元,可收利長達四十年以上,更吸引不少林農栽植。而每遇颱風豪雨,在市場上也有利可圖的高山蔬菜,更改變了原本的山地林相。

除了私有林的問題外,據林務局代理局長黃裕星表示,台灣全島的八萬七千餘公頃公有出租造林地,約有五千四百餘公頃違反租約種植檳榔、茶、果樹及其他農作物。主要原因是近年來木材市場價格低,國人又大量使用木材替代品,使得林農只得墾殖林地,種植短期作物以維持生計。

然而近幾年來,國內造林運動也開始蓬勃發展。從林務局在去年八月十一日所公布的造林面積資料,可以看到國內近年來的造林成果。民國七0年代以來,公私有土地上的造林逐漸減少,有時每年造林更不到五千公頃。農委會因此計畫自民國八十六年至九十年的五年內獎勵造林面積五萬餘公頃,自民國八十七年以後,更由於全民造林的計劃,每年約有六千公頃的成果。

至於低海拔山區嚴重的檳榔問題,農委會依「檳榔問題管理方案」取締違約種植,並輔導農民將檳榔園改為造林。主要措施如:剷除國有林地上的檳榔、要求農民檳榔如有枯死,應改植造林木外,並以獎金鼓勵私人造林,將私有造林獎勵金提高為二十年間每公頃五十三萬元,租地造林獎勵金為二十年間每公頃三十九萬元,藉以提高造林誘因,促使民眾參與造林工作。

目前由於國內木材價格低落,造林報酬偏低,部分林農只得開始放棄經營樹林,於租地或自有林地上,進行違規或超限利用,種植經濟作物,如檳榔、果樹、茶葉、高冷蔬菜、高山茶、金針等,在國內市場上雖具有極高的評價及競爭力,卻造成了山林的破壞。只有讓國產林木提高生產品質,增加造林收益,才能由經濟面誘導林農自願性的參與造林運動。

民眾如在林區發現有人濫墾濫建,可撥打免費專線電話0八0-0五七九三0(林務局救山林),或0八0-000九三0(林林林救山林)。



延伸閱讀:

時報文教基金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