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7日 星期三

東區少年服務中心帶孩子找回自己

生命力記者/蔡昕玫報導

「上課無聊死了,還是每天去撞球場比較好玩。」「回家幹嘛?那種家,當初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你和我們接觸沒搞頭啦,我們是被老師不要的垃圾。」這是許多青少年的心聲。

這些每天在街頭遊蕩的孩子,遊走在社會的邊緣,他們認為大人不瞭解他們,他們自己也不瞭解自己。其實,在「狂傲的外表下常藏著一顆脆弱的心,他們拒絕自己也拒絕別人。」台北市東區少年服務中心主任何紀瑩說。

像這些行為偏差的青少年,通常是不會主動向這些輔導機構求助的,服務中心內的社工人員朱汝慧說,他們採取的主要方式是外展-主動到街頭、撞球場等地點去,以每週一兩次的頻率,長期和在那裡流連的青少年接觸,慢慢建立關係,再邀請他們到中心來。

何紀瑩認為,邊緣少年外展工作的精神,並不單是主動接觸、瞭解、服務青少年,更重要的是,透過追蹤關懷、輔導的方式,徹底拔除過去造成他們內心創傷的原因所造成的怨恨、苦毒。

在服務中心裡,社工人員們計畫了多元興趣小團體-包括直排輪、球類、電影欣賞、團康活動等,邀請有興趣的少年們參加;藝術治療團體-藉由繪畫、音樂、肢體、美術創作等方式,幫助青少年情緒表達、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抒解情緒,並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少年成長工作坊-帶領青少年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良好的情緒管理。

此外,每年寒暑假服務中心也會舉辦冬、夏令營,經由嘗試錯誤與學習的過程,讓青少年們學習開放自己、傾聽他人,增進人際互動的信任感。在假期中,社工人員也會陪同青少年從事社區服務,如清潔社區、大樓、中心,從生活體驗和團體討論中學習自我負責的功課,並建立他們的自信心。

社工人員湯智凱說,其實很多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跟家長的管教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他們也會視個別情況做家庭探訪,邀請外展學生家長參加餐會,彼此打氣、聯誼,並續邀家長參與親職成長團體。有的家長態度冷漠,但是也有不少家長很配合,有一陣子活動暫停,家長們紛紛要求趕快續辦,十分的投入。

台北市東區少年服務中心成立於民國八十七年七月,由台北市社會局主辦,台北靈糧堂教會承辦。服務對象是台北市東區十二到十八歲的青少年及其家長,尤其是非志願性之邊緣青少年。

根據服務中心統計資料,民國八十八年七月至八十九年五月之間,所舉辦的活動累積起來的服務人次接近八千人。湯志凱說,到去年底為止,開案的人數約兩百名左右。目前服務中心內共有七位社工人員,均為相關科系畢業,每隔一段時間,中心就會召募義工並加以訓練,加入輔導的行列。

要改正一個青少年的偏差行為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持續的追蹤輔導,其中所花費的心力難以計算,如果不是充滿著發自內心的愛心和耐心,很難做好這樣的工作。中心內的社工人員在翻閱活動照片、談論輔導中少年的問題時,所透露出的深切關懷,就好像是在談論一群感情深厚的弟弟妹妹們一樣。


電話:(02)8726-1171
郵政劃撥帳號:靈糧雜誌社01582918 
附註:為東區少年服務中心奉獻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