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22日 星期四

新世紀教養觀 不打不罵教小孩

【生命力記者/林宏翰報導】「我們都多麼願意愛我們的小孩,我們都多麼願意我們的小孩將來比我們過得更好,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卻常常去傷害們?」「每一次發生,又會讓我們覺得難受。」人本教育基金會張碧華說。

近日來發生一件駭人聽聞的虐童事件,下手殘害幼童的竟然是孩子的親生父母。這則新聞也許可以視為特殊事件來看待,但是在過去中國傳統家庭中,的確是將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下一代視為理所當然,甚至還有「不打不成器」的說法。人本教育基金會台中辦公室副主任張碧華說,人是「知覺型」的動物,一個小孩子跌倒,他會痛、會哭,這個痛是肉體上的痛,但父母打小孩時,「孩子是心痛,而且會讓他記得很久」。

張碧華回想起過去曾經處理過的一個案例,是一對飆車族兄弟在飆車砍傷路人後被捕。在少年法庭上,這兩位未成年的青少年,毫無悔意地用兇狠的眼光掃視證人席。張碧華說:「這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到底是如何被對待的,為何她們的眼神中充滿仇恨?難道人天生就是這麼樣惡嗎?」人本教育基金會認為,人是「中性」的,在人的內在本來就有「善」也「惡」,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受到「善」的力量比較多,自然在他的人格表現上「惡」的部分就會減少。

張碧華表示,在打罵的過程中所呈現的是:「我比較大,我可以處罰你;或者,我有道理,你是錯的,我可以處罰你。」這些價值觀在孩子的心中不斷地被放進來,就形成了這孩子將來會用什麼樣的方式處理事情、對待別人。有許多學校的老師會質問人本教育基金會:只問老師為什麼可以打孩子,但老師也有被學生打的時候。張碧華說,在校園中孩子是弱勢族群,今天要用一個如此大的反抗力量來對待老師,「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才是我們要去明白的。

張碧華認為,「打罵」是可以快速解決現場行為的方法,可是無法解決那個問題。孩子會犯下不對的事,或是不聽父母的話,往往是因為他不了解事情的道理,很少是故意的。甚至是故意的,「我們也相信,他故意有故意後面的原因」。父母親要去探討的是,發生了什麼樣的事讓他這樣不聽話,或是做不好的事讓我們生氣,「而不只是去制止那樣的行為」。

人本教育基金會在彰化縣文化局演講聽舉辦「與希望接軌,迎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挑戰」系列講座,三月十七日由台中辦公室副主任張碧華主講「新世紀教養觀--不打不罵教小孩」,吸引了許多關心下一代教育問題的家長前來聽講,將演講聽的座位坐了有八成滿。

張碧華在演講開頭就問現場家長:「我們都多麼願意愛我們的小孩,我們都多麼願意我們的小孩將來比我們過得更好,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卻常常去傷害們?」

「每一次發生,又會讓我們覺得難受。」張碧華說,很多為人父母的在成長過程中也難免有被打、被罵的經驗,也可能有人會感謝當年那些打我們的人,但要仔細想想,「我們今天沒有走歪,是打那一頓、罵那一頓的功勞,還是我們自己不想走歪」。

「你可以說是為他好而打他,但是回想我們的成長過程,在被打的當時,真的能體會父母親的『好』嗎?」「在打罵的過程當中,我們提供了什麼樣的教育。」張碧華舉例道,有一個父親和女兒看電視時,只要看到有關強暴案的新聞就會開始對女兒嘮叨,久而久之女兒只要看到父親要一起來看電視,就會藉故離開。許多父母不懂得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想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卻反而讓孩子躲得遠遠地。

關於「新世紀的教養觀」張碧華提出幾個具體的觀念,教現場的父母親如何不打不罵,又教出理想中的小孩。

首先是要放棄權威心態,「不要常想叫小孩聽我們的話」。張碧華說,我們平常和朋友或配偶說話的時候,不可能、也很難要朋友或配偶一定要聽自己的話,但我們在和孩子們相處時,時常擔心孩子會做錯事,硬要孩子們聽自己的話。

「我們今天教養的是,十年或十五年後要去面對社會的孩子。帶著一、二十年前的成長歷程和經驗,去教養未來的主人翁,這樣的經驗一定對嗎?」張碧華說。

張碧華說,新世紀的父母要能分辨,「懲罰」跟「教育」的不同。懲罰只能制止當下的行為,而教育則是著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目的在激發對方的思考、潛能,使之成熟。最重要的就是「將孩子提升到『人』的境界」,如果希望他們能明白事理,在跟他們溝通的時候,就要說出事情真正的道理。

在平時就要創造跟孩子談天的機會,能夠拉近家長跟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張碧華說,我們有很多時間都沒有在專心聽孩子說話,在孩子的眼中,父母親是最重要的人,「多看一眼、多一個笑臉,都能使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

張碧華談到她的孩子在小時曾經拒絕上學。當時她想,孩子一大早就被從溫暖的被窩裡拉起來,匆匆忙忙地梳洗、吃早餐,然後趕著上學,很多母親都是在孩子們上學以後,自己才安安靜靜地坐下來吃早餐的。她覺得讓孩子這樣每天面對緊張的早晨,跟孩子拒絕上學有很大的關連。

於是她找了一個早上,跟孩子比平常早一點起床,到附近的公園跑步、談天。她帶孩子觀察了那些早起做太極拳的老人、跳土風舞的媽媽、還有一個男人穿著短褲繞著同一個地方一直跑。愉快地吃完早餐後,孩子也悠閒地去上學了。

「和孩子談天的過程中,談的不只是學校、功課,而讓孩子感覺到,你是一個人,他也是一個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張碧華說。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