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20日 星期三

精神病患的中途之家 康復之友協會

【記者陳芝豔/ 生命力報導】「禮拜一我們上的是衛生教育,禮拜二上音樂樂理﹑陶藝,禮拜三有讀書會,下午會帶大家出去郊遊,禮拜四上烹飪和書法課,禮拜五有舞蹈和KTV,週末則有義工媽媽來教大家做瑜伽。」這是「八德社區復健中心」平常為精神病患復健者所安排的活動。工作人員張文穎說,許多原本在醫院經診斷為重度精神病患的患者,在經過治療和復健後,也可以和普通人做同樣的活動。

「康復之友聯盟」由全台灣十九個「康復之友協會」組成,像「八德社區復健中心」就隸屬於「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協會服務的對象主要是精神病患者,協會的功能分照護和就業兩種性質,在照護方面有「康復之家」﹑「團體家庭」﹑「長期照護中心」。就業方面則有「庇護性工廠」﹑「支持性就業」﹑「競爭性工作職場」;支持性就業是有輔導人員在旁照顧,而競爭性工作職場則完全由患者獨立工作。一個精神病患者出院後,可以先接受照護性質的幫助,如果情況允許,協會會進一步替他們安排工作。

聯盟監事王傳淵表示,現在協會裡的患者都是從醫院轉介過來的。協會先幫個人做情況的衡量,看他需要在社區復健裡待多久,有的三個月就可以了,有的需要再延長時間。之後,再幫他們依復原的程度找適當的工作。

王傳淵說,他在這個領域服務已經二十三年,當初有成立服務團體的構想,完全是以一個醫生的立場,對病患和病患家屬感到同情。由於當時缺乏法令和醫療上的保障,家屬除了要付出心力照顧病患外,還要忍受外界異樣歧視的眼光。到了現在,在法律和醫療上的改善當然不少,但目前遭遇最大的困難仍是民眾的觀念問題。許多公司老闆或家庭不願雇用一個曾患精神病的人,雖然協會裡的設計是幫患者找到工作,但真正投入職場的患者少之又少。以全台灣來計算,只有百分之五的就業成功率。

王傳淵說,未來的計劃有三個方向,第一是成立一個農場休閒旅館,旅館的服務人員由精神病患者擔任,這樣他們就可以在沒有激烈競爭壓力下的環境工作,希望建立這種精神病患者的工作環境模式給其它團體參考;第二是推動精神衛生法的修法,王傳淵目前親自參與修法工作,他表示現在因為健保對精神病患的醫療給付太低,許多醫院寧可被罰錢也不願意增設病床;第三是推動大眾對精神病患觀念的改變,從增加教科文預算著手,在各學校宣導和成立心理輔導中心,除了從學生時代就建立對精神病的正確觀念外,也能讓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有抒發心情的管道。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