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家嘉/台北報導】想像你正漫遊羅浮宮,欣賞《蒙娜麗莎的微笑》,但你知道什麼是巴黎畫派、透視技法以及建築背後的歷史淵源嗎?於大安、文山、松山社大開設「從旅行愛上藝術史」課程的楊衍畇,打破旅行觀賞的角度,用宏觀的視野去看世界,她說:「不要只看自己腳下的東西,要走出來,因為每個人都是地球上的一份子。」
對藝術有自己見解的楊衍畇。 許家嘉/攝影 |
從小就對藝術很感興趣的楊衍畇,政大俄文系畢業後,毅然決定去俄國念藝術史,談到在俄國生活的一切,她的眼神與上揚的嘴角,流露出滿滿的懷念。「那是跟台灣完全不同的生活。」她說,共產制度的俄國,藝術幾乎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政府有補助,參觀美術館很平價,也是人人都可以從事的休閒活動。
除了俄國人民喜愛藝術,他們的教育也很有挑戰性。「那裏的考試只有口試,教授光看你的演說有無重點就能評分,藉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特質。」她認為,台灣的教育通常以賺大錢為取向,美學課程往往被功利、升學主義所壓抑,學生通常只學到基本的技術,而不是主動思考的能力。
分析東方與西方學生的差異,楊衍畇指出原因在於台灣學生過於受父母保護、晚熟、又只活在自己小圈圈,不懂地挖掘外面的世界。「打開眼界、多到國外走走,平時也要培養自己的國際觀。」她表示,社大的教育就是一種全人教育,透過多方的學習與思考,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教條,更能創造自我的可能。
楊衍畇細心的解說旅行與藝術的關連,並透過投影片的 方式呈現。許家嘉/攝影 |
「其實我很多學生來上課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他們來社大多半是為了改變,讓自己有更多不同的面向。」楊衍畇舉例,有個學生初次去羅浮宮根本不用逛到兩小時,後來再訪時卻認為三小時都不夠,因為他找到不同的「觀看」方式。楊衍畇認為,對於沒受過藝術欣賞訓練的人來說,直覺是最好的觀賞方式,先和藝術品對話,再滿足自己的求知慾,藉由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就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
「從旅行愛上藝術史」上課過程。許家嘉/攝影 |
學員認真的聽課與做筆記。許家嘉/攝影 |
以旅行的方式帶起一般民眾的興趣,又延伸出與藝術研究相關的專業層面,「這就是為什麼舊生會不斷跟著我上課的原因。」楊衍畇認為,人文藝術不是只從當代藝術來看,而要有古今貫穿的史觀以及各種文化的融會貫通,並多方涉略各種領域如科學、文學,甚至是電影與時尚。你心動了嗎?快來體驗一場美學之旅吧!
延伸閱讀
從旅行愛上藝術史部落格
楊衍畇的個人經歷
開啟一善多元美學之窗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