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家嘉/台北報導】走在台北市中正區,有市立台北教育大學的百年老樹、小南門的歷史軌跡,如果沒有吳智慶口中源源不絕的故事導覽,或許永遠不會發覺其中的人文趣味。現於中正、中山、松山社大開設文史生態遊學采風課程的吳智慶,從年輕時就勇於探索山林、挖掘各種精彩故事,他說:「我不做誰要來做?站在土地關懷的立場,我希望可以訴說台灣更多好與不好的故事。」
吳智慶帶領學員一同參觀中正社大舉辦的「發現中正之美, 參訪布政使司」課程。許家嘉/攝影 |
高一就爬上玉山,且紀錄過程並發表的吳智慶,藉由征服台灣各地山脈,認識不同人,無形中開拓自己的眼界。笑說自己是帶動台灣關注田野報導攝影第一人,一九九O年發表「嘎拉賀山區千年紅繪巨木林」探勘報導,記錄台灣千年紅檜的第一手資料,並揭發偷砍樹木的「山老鼠」,該事件後來被華視新聞雜誌挖掘,更獲得最佳新聞報導的殊榮!
經過這個事件,吳智慶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口碑,當時衛視中文台籌備一個行腳節目「台灣探險隊」,就邀請他擔任總策劃以及節目講師,經過兩年的上山下海,為台灣生態留下豐富的影像紀錄,並在世界各地播出,他說:「我們就像台灣的國家地理雜誌!」
由於電視節目的暢紅,吳智慶慢慢感到公眾人物的壓力與疲憊,一九九九年他轉換跑道去社大,開始了教育之路,同時也在山水人文學會推廣生態旅遊。從一個社會運動者到老師,他坦言工作性質有很大轉變,「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還有鬥志去迎接每個挑戰。」他也表示在社大其實遇到很多社區改造相關人士,雖然教育工作不如社會運動可以有立即的見效,但教育播種更需要長期關懷與培育。
吳智慶在中山社大定期培育導覽專員,他將負責年底花博的基隆河沿岸「花船」導覽,而每年端午節舉辦的「基隆河航遊」,也是由他一手打造大直到松山的藍色公路。除此之外,目前他更積極營造晴光社區,也希望能結合花博與古蹟來帶動社造,當地除了舶來品與美食街,還有飛虎將軍陳納德陳香梅舊居,訴說著飛虎將軍與陳香梅記者的相戀佳話。
吳智慶熱心的為民眾講解百年老樹的故事。許家嘉/攝影 |
談到去年得意的經驗,他說到在大稻埕的「「新文化運動暨望春風作詞家李臨秋故居掛牌」」活動,更帶動台北首座歌謠公園,喚起民眾舊時記憶。但激發大眾關心後,卻引來政治介入,吳智慶後來毅然退出,「至少自己知道可以做什麼事,功名不在我。」他常常是各大慶典的幕後操盤手,卻將名義功勞推給公家單位,就是不希望成為一個只把功績掛在嘴上的名人。
自詡為原住民研究權威的吳智慶,一九九O年發表在《大地地理雜誌》發表「布農丹社尋根之旅」,描述位於中央山脈的布農族丹社群,日治時期受到迫害而遷徙至花蓮,他協助原住民返回家鄉,並將其過程作下完整的圖文記錄,該報導也被發揚至國際,作為原住民現行的發展狀況。
近年來,他舉辦「凱達格蘭‧刺桐花開平埔文化祭」,他廣集位居淡北的十九社平埔族,自己登門拜訪並與凱達格蘭長老會親,更因此找出失傳三百年的歷史歌謠!凱達格蘭族原住在台北,但經過長期漢化,被稱作「消失的民族」,吳智慶感歎的表示,平埔族表面漢人、內在原住民,自我認同矛盾的情況下,很難承認自己的身分,「透過自己的文史專業以及誠懇來打動。」該活動每年在北投舉辦,持續挖掘更多隱身於都市的原住民。
眾人在中正布政使司施工的遺憾前合影,但植物園的美景 仍然讓人駐留。許家嘉/攝影 |
一直跟著吳智慶上課三期,學員巫祥滔滔不絕的分享老師導覽的許多台北故事,「老師曾說愛台灣就是要了解台灣!」她認為老師能把許多歷史說得像是有趣的故事,自己也常這樣與朋友分享。學員林光宇談到上次課程在新店獅仔頭山的難忘經驗,「春天時金毛杜鵑開了一整個山頭,十分漂亮!雖然那天下大雨,但依舊是個特別的回憶。」他對於老師結合文史與生態的導覽更是讚不絕口!
吳智慶認為,一個新聞報導者除了要做學問外,更要透過自己的力量去關懷社會。他始終堅持著一個信念:「選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去報導」,正是這股努力與堅持,他總能吸引一大批追隨者。從事教育八年,他坦言影響多少算多少,「我會走到不能走為止。」堅毅的身軀宛如伴隨古蹟的最後一抹餘暉,吳智慶對這塊寶島的熱愛與推廣,永不停止。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