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依儒/台北報導】對於「農業再生條例」中,政府要花兩千億建設台灣四千多個農村,呂耀中在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的演講中表示,社區發展不能只有建設,「人」的參與才是最重要的。
主講人呂耀中。林依儒/攝影 |
呂耀中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接觸到社區發展這塊領域是因為在撰寫論文時,投入了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的社區營造活動,到目前為止已經是第八年。目前的他除了從事建築外,也是土溝社區的第一線工作人員,幫忙社區策劃、執行活動。建築手的身分讓他自嘲「我從事的就是破壞農村的工作。」
聯合國曾在西元一九五五年時在社區發展運動中提出了十大基本原則,而這十大原則中,就有五項提及了「居民」,因此在社區發展當中,居民才是重要的主角。但台灣在退出聯合國以後,少了世界糧農組織、兒童基金會、國際勞工局、世界衛生組織等聯合國相關單位的經費補助,使得社區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呂耀中拿農村中的入口意象、彩繪、涼亭的流變來看農村地景的變遷。入口意象即是社區入口中常會擺設的大型立牌,材質可能為石柱或石碑,上頭寫著「歡迎光臨○○村」,如果是有名的觀光勝地,如苗栗大湖就會在上面寫著草莓的故鄉等等。而社區彩繪則常見於社區的牆壁上,早期的彩繪大部分為行動標語像是打擊共匪、反攻大陸,之後變為拒菸標語或是反毒標語。有些圍牆則是請小朋友在上面作畫,這在學校圍牆上偶爾可以看得到。而農村地區四處可見的中國式琉璃瓦片的涼亭也是一種農村意象。
呂耀中說「這些入口意象和彩繪,並不會使農村活起來。」水保局現在不蓋涼亭,現在蓋的一律是花棚架,他們希望蓋了之後會有植物覆蓋在上面,讓居民乘涼。但這些所謂用兩千億砸出來的硬體建設,真的可以使農村再生嗎?政府打算將農村建設為觀光區,要讓都市人去體驗農村。但呂耀中說:「農田不需要改造,大片的農田是需要人去直接感受的。」
社區發展是要居民透過自己的力量,與專家學者及建築師互相溝通理念,自行參與的社區建造活動。呂耀中說「政策綁架了社區人民的想法,建設出來的都不是我們要的。而且社區不喜歡政治人物對於『建設』的邀功心態。 」
呂耀中所致力參與的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社區裡的建設像是彩繪圍牆、路邊的雕刻,都是村民與藝術家討論、參與下的成果。他們透過建置公共空間,把村裡的人找出來。透過所有的村民,協力將廢棄的小豬舍改建成小Pub,舉辦屬於社區人民的派對活動。令呂耀中印象深刻的,是在結婚派對中,阿嬤因為孫子的一個吻所流下的感動淚水。
在土溝社區辦的藝術踩街活動中,強調的主要角色也是「村民」,而不是遶境的神明。沒有計畫經費補助,就沒有長官致詞。呂耀中說:「那時候我們希望所有的村民都可以參與,沒想到永安國小的賴校長帶著全體學生一起參加。」而這場踩街活動即使沒有海報宣傳,反應卻相當熱烈。
「我們持續營造的是,阿伯阿嬤們的笑容。」讓居民愛自己的社區,這就是呂耀中說的,營造不是建設,是一種生活的凝聚。農村需要打造的是優雅的生活,不是觀光區。讓居民變成主角,創造一個居民的舞台。
延伸閱讀
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
土溝藝術踩街-小地方新聞網
美麗農村togo土溝的文化學堂 - blog
社區發展
農村再生條例專題-小地方新聞網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