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故事性與人文關懷 導演對影像教育的期待


01
獨立製片導演鄭文堂,在工作室與《眼淚》的電影
海報合影。張曼懿/攝影
【記者張曼懿/台北報導】「我希望這拍出來是有用的,能夠有它的影響力。」拍攝多部教育題材紀錄片的獨立製片導演鄭文堂,對於教育紀錄片有一定的堅持。「我對拍片現在有潔癖。」鄭文堂打趣的說,現在已經不再為接案而接案,但教育題材是自己喜歡的,又能夠發揮其影響力,是「值得」拍的紀錄片。
二○○八年與SONY公司、二○○九與商業周刊合作拍攝了「校園農夫記事」、「我的學校像迪士尼」兩部教育題材的紀錄片,鄭文堂希望更多人看到並且重視教育,尤其能夠花時間培育孩子土地關懷的能力。「不只SONY,不管任何企業投入教育這塊,都是值得的。」

為什麼會拍校園農夫記事?鄭文堂說,當了孩子拍片的評審,也指導過孩子要怎麼拍片。因為和孩子相處是非常有趣的,「他們常常會丟出一些東西讓人措手不及,但是卻激發出不同的火花。」一邊拍攝紀錄片,一邊指導孩子的拍攝技巧,鄭文堂從孩子身上看到的,不僅是當初自己對攝影的熱愛,也是一個傳承的象徵。

拍攝一系列紀錄片,鄭文堂在拍攝的同時,也和孩子討論出許多不同的拍攝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結果。鄭文堂常常將複雜的拍攝方式試圖講解給孩子們聽,但是多半都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鄭文堂笑著說:「他們十個有一個大約懂,我就滿足了。」
拍片過程中,鄭文堂忘不了的是與孩子建立的革命情感。曾經有個孩子,一直躲避他的鏡頭,顯得非常不自然。但是當他們慢慢的相處,怕鏡頭的孩子後來反而最常坐在鄭文堂腿上,一起分享剛剛拍攝的畫面。「這種感情很不可思議,但是我知道他給我的是一種信任。」鄭文堂說,跟孩子的互動,是很大的收穫。
鄭文堂拍片時,不僅享受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也紀錄新時代的孩子,用影像敘事而非文字敘事的能力。他說:「現在孩子對影像的操控力與敏感度強很多。」對影像理解的速度也很快,看得影像比過去超出太多,甚至多到讓人嚇一跳。他認為,要怎麼樣去抓到想要表達的情感,反而是希望孩子們學的。
鄭文堂對於影像的教育有兩個看法,分別是培育孩子用影像說故事的能力、及人文關懷的培養。「技術上應該強調說故事的能力,這是學校要幫忙的。」希望培養孩子用影像敘述故事,加上人文的關懷。「讓小孩知道,一個人對土地的關懷,可以作到什麼程度?」 對土地的熱愛,不是隨便說說而已,他希望自己可以身體力行讓孩子知道,人文關懷的重要。


延伸閱讀
台灣電影筆記 人物特寫 導演鄭文堂

《SONY校園農夫記事》 部落格

商業周刊 百大特色小學紀實片 《我的學校像迪士尼》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