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了解自己 先體驗藝術治療

【劉又瑄/台北報導】曾經與輔大師生二十三人組成團隊前往印度的「垂死之家」做志工服務,幫病患更衣、擦藥、餵飯,體驗德雷莎修女的所作所為,也曾經帶著學生每週輪流到台北監獄為愛滋受刑人帶領團康活動,讓受刑人感受到社會關懷與溫暖,她就是現任輔大臨心系的陳美琴老師。

大學讀美術科系的陳美琴因為做作品或設計常要花較多的錢,因此她毅然決然走入另一條道路也是自己興趣的教育諮商,之後得到教育部全額獎學金,就前往美國念心理治療博士學位,在醫院實習期間接觸了藝術治療,她重新與原來的美術專業做結合。

藝術治療有分為一九四○年根據心理分析論所發展出來的藝術心理治療(art psychotherapy)以及一九五○年代所發展出來的藝術即治療(art as therapy)。前者在於鼓勵當事人自發性的創作進行分析,個案可能經由潛意識把創作表達到作品當中,治療師再從作品中用圖像的語言與個案進行溝通,聯想並幫助個案去解析。

而一九五○年代所發展出來的藝術即治療(art as therapy),這種強調創作即是治療的觀念,讓個案在創作作品的過程當中就抒發了情緒衝突並做了調和,達到了療癒的效果,藉此讓心中情感昇華,增加了自我認知與成長。藝術的表達過程就是一種治療的工具,幫助人可以發展潛能及內在的關係。

陳美琴說:「其實藝術治療不用很會畫畫,而是要願意去畫。」很多人會害怕自己美術細胞不夠好,技巧不夠純熟專業,但其實重要的是能夠願意去做自己心靈的表達,不在於要畫的很像或畫的好。

從將藝術治療帶入課程當中,陳美琴表示,她看到學生們在專注創作的過程感覺很棒,因為他們是在與自己相處,與自己內在對話,情緒能夠因此得到紓解。有時後學生上課之前感覺非常疲憊,但在上課後因為情緒有了抒發,似乎都輕鬆了許多,藝術治療是值得推廣的。




延伸閱讀

peopo公民新聞

生命力新聞在印度體驗生命的感動

台灣藝術治療協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