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網路與獨立音樂的「音謀論」


03
音謀筆記部落格版主羅悅全(jeph)。
許富惠/攝影
【記者許富惠/台北報導】「音謀筆記」一個長期關注網路、電子音樂、台灣音樂場景的部落格,版主Jeph,本名羅悅全。從小聽音樂長大的Jeph,大學念的是電子工程,九○年代開始,就經常在電子佈告欄(BBS)發表關於音樂評論的文章並參與討論。大學時期,在輔大創辦搖滾音樂研究社,並且和社團的朋友搜集當時網路上的文章,製作成電子書,放到電子佈告欄上供人下載,「這應該算是台灣第一份網路音樂雜誌」,Jeph說。

對於網路的發達如何影響音樂產業這個議題,他曾在在二○○六年針對「後唱片時代的大餅在哪裡?」這篇文章,進行討論並發表了「數位音樂的價格問題」在「音謀筆記」部落格上。
在這裡他談到,音樂不是實體的東西,價值感很抽象,「一旦音樂的載體變成幾無成本的東西--數位檔案,它的價值要如何計算?」他進一步提出一個的答案:音樂價格由消費者的感受決定,由於目前的消費者已經習慣在網路上免費下載音樂,對數位音樂檔案的價值感很低,「唱片業若想挽回頹勢,線上音樂下載的價格非得降價不可。」

Jeph又說二○○○年網路的發達擊倒了唱片業者,使得獨立樂團必須自己爭取發聲的空間,而網路同時也讓更多的獨立樂手有表演創作的機會。從二○○○年樂團們剛開始可以放音樂在網路上供人下載發展到現在,網路行銷這一塊已經不成問題,大部分樂團都知道怎麼在網路上經營自己,「慢慢的歌迷就能在網路上聚集。」

不過Jeph也說,「現在網路行銷真的只是一小塊,樂團經營必須走到實體面」,他進一步說明,作現場演唱才是最實際的部分。唱片工業倒了,獨立樂團仍需賣唱片維生以及實現自我價值感。而現場演唱有許多好處,「人的情緒最嗨的時候才會想買唱片,像是帶一張紀念品回家」,因此他舉例現在已有許多樂團一旦發唱片就會拼命跑現場演唱,門票賣出去有收入、也可以同時賣唱片。「網路行銷大家都會,重要的是現場演唱的經營。」

網路的發達,能聽到、接觸到的獨立音樂管道變多了,是否帶動獨立音樂聽眾人數的成長?Jeph提出一個例子,他說海洋音樂祭每年可以吸引一、兩萬人到場參加,但在之中表演的哪個樂團賣出一、兩萬張唱片?

接觸獨立音樂的機會的確變多,「我上次經過龍山寺地下街還看到heavy metal(重金屬音樂)樂團舉辦表演」Jeph說。但買唱片的人變多了嗎?他說,因為台灣的音樂雜誌傳統尚未出現,「什麼是好什麼壞的音樂價值脈絡沒有出來」,最後還是誰比較有名,聽眾就聽誰的,並不能帶動聽眾為了收藏好音樂、自己喜愛的音樂而去買唱片,而獨立樂團維生的方法還是唱片的收入,還不能仰賴販賣音樂數位檔案謀生,因此雖然聽獨立音樂聽眾的數量逐漸增加,但是對於維持一個獨立樂團繼續經營下去仍然有困難。

Jeph寫的書二○○○年出版的《秘密基地—since’90台北音樂版圖》中提到,「台灣網路的缺點在於,資訊大量地流動,知識與共同記憶反而難以累積,有時甚至讓人懷疑,網路上的眾聲喧嘩,是否只是封閉在茶壺裡的虛妄」,為網路與獨立音樂的關係下了最貼切的註解。Jeph認為未來太過多變且無法掌握,而網路科技是獨立樂團行銷自我的管道之一,唯有充實自我現場表演的實力,努力作出好音樂,才是獨立音樂繼續昂首跨步下一個世紀的生存之道。


延伸閱讀

音謀筆記部落格

《秘密基地》網路版

龍山寺地下街的搖滾樂團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