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

「肉身蛾」金鐘獎大放異彩

【記者林佳蓁/生命力報導】《肉身蛾》這部迷你短劇在去年金鐘獎大放異彩,以客家電視台三年的資歷,在有限的經費以及毫無大牌明星擔綱演出的情況下,小兵立大功獲得了包括迷你劇集節目獎、迷你劇集最佳女配角獎、迷你劇集最佳編劇獎三項金鐘獎的肯定,可說是本屆金鐘獎的最大黑馬。

《肉身蛾》是客家電視台在二OO五年末推出的客家文學系列三部中的其中之一,由高翊峰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而成。故事內容圍繞三個女人- 一個客家籍的女鑑識員;一個嫁給客家人的原住民和一位一心想到台北完成夢想的客家女歌手,她們的人生因為兩件自殺案件而有所交集,不約而同她們都選擇了自殺作為人生最後的答案。

「對於這三個女人來說,死其實是解脫。」林志儒在《肉身蛾》中藉由描述都市底層女性的人生經歷,呈現出女性長久以來被家庭束縛的無奈以及情感世界的不平等,是一部相當沉重但是貼近現實的戲劇。

這樣具爭議性的自殺話題能夠在客家電視台中允許播出,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幸運的是,我接手的時候剛好是客家電視台要轉手到東森集團的過渡時期。」《肉身蛾》導演林志儒笑著說。在電視台交接的時期,新的審核制度還沒有完整建立,因此《肉身蛾》的劇本才能夠順利通過。

除了女性的困境以外,《肉身蛾》中也探討族群議題。不同於客家電視台中大部分戲劇全部客語、角色一定是客家人的現象,《肉身蛾》中包括了閩南人、原住民以及客家人。「現在台灣已經找不到純種的客家人、原住民,還分什麼族群呢?」林志儒說:「那些全部使用客家話的戲劇,其實與現實脫節,而且畫地自限。」

身為客家籍導演,林志儒將他心目中客家人的性格貫穿了《肉身蛾》一劇。「客家人在台灣是隱形的族群,雖然是台灣的第二大族群,聲音卻比原住民還要小。」到台灣來的客家人多半是工農階級,再加上語言的障礙,造就了客家人到外地打拼的時候的畏生心態。片中女主角不願意提及自已的身世、甚至不願意說客語;以及客家人在都市中自掃門前雪,危難時各顧各的情景,都是真實發生在客家人第二代的寫照。

林志儒表示,台北電影節放映本片時,有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客家婦女淚流滿面,《肉身蛾》中刻畫客家人自卑因而隱藏自己,不被他人了解的悲哀,太接近真實的情況而深深感動了她。

《肉身蛾》一劇中大量使用劇場演員是相當大膽的嘗試。林志儒說,以往總有把演員當做道具的心態,「以前拍戲通常是我下達命令『頭抬高點、右邊點,好卡。』」不過在劇場演員的身上,他看到了表演的態度與執著,漸漸地將創作的空間交給演員。「現在在片場只要聽到有人說:『導演說好就好』,我馬上翻臉。」

《肉身蛾》在金鐘獎得到的肯定無疑對於客家電視台有相當大的鼓舞作用。《肉身蛾》編審施懿倫表示:「《肉身蛾》的風格與以往客家電視台的鄉土路線不太一樣,一開始還擔心會抓不到客家電視台年齡層較高的族群,沒想到收視率不降反升,還一舉得了三個獎項。」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