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9日 星期一

大陳容顏 窺見生命的面貌

E5a4a7e999b3e5aeb9e9a18f 【記者陳瑋寧/生命力報導】「座落一角的石塊,村名,大陳一村,缺乏的整理是否象徵遺忘?」這段文字是曾家懷攝影作品中名為「遺忘的村子」的圖說。大陳長者的容顏輔以細膩的文字敘述,用影像訴說一個個大陳人的故事。

由富邦文教基金會主辦的二〇〇六富邦青少年發聲獎,號召全台灣十三至十九歲的青少年主動觀察生活週遭的人事物,呈現屬於台灣青少年自己發聲的作品。其中,就讀花蓮縣海星高中綜合科二年仁班的曾家懷拍攝的作品「大陳容顏」在攝影發聲獎獲得優等。

平時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感觸的曾家懷常把當下寫作的靈感結合影像記錄起來,因而漸漸地養成攝影的習慣。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參加這次比賽,從眷村榮民得到拍攝的靈感。「有一天我看到一個老榮民杵著柺杖在路上慢慢地走,看著他的背影想到他們為國家奉獻這麼多老年生活卻是如此落寞,讓我興起拍攝關懷眷村榮民生活的念頭。」但由於範圍過於廣泛,老師建議曾家懷可以把重點放在特定主題上,於是他想起曾在電視上看過的「大陳一村」。

花蓮縣大陳一村位在花蓮市民意里,緊鄰花蓮榮民之家。一九五五年大陳島居民隨著國民政府撤守台灣。國民政府便在台灣設置大陳島的眷村供居民住。年輕一輩的大陳人因就學與工作關係人口外移,村落成為孩童與老人的聚集地。

曾家懷表示他從去年年中就陸續紀錄大陳一村的影像,再從中選出最有感覺的十張照片。拍攝過程中,他最苦惱的是大陳的老人家不願意被拍照,只能不斷溝通讓他們了解。大陳人的口音使他溝通上產生困難,但透過老師在旁協助訪問也一一克服。

十張作品中,曾家懷最喜歡「棲身的小房子」和「陳舊的雜貨店」這兩張。「棲身的小房子」照片中的奶奶因為裹小腳而腳掌變形,年邁的她仍然守著當初政府配給的六坪大房子,吃飯、盥洗都在這狹小的空間,因為這是她唯一的棲身之處。曾家懷說他對這張照片印象深刻是因為裹小腳這種古老的民間風俗在現今居然還能親眼見到,實在是難能可貴。他表示從這位奶奶口中聊到遷移到台灣的故事,雖然生活過得較為富裕,但事實上大陳的長者多少寄望能重回故土。

而「陳舊的雜貨店」這張照片則勾起他兒時的回憶。他童年時在客家庄生活,總喜歡在樹下,依偎在祖母的懷抱,聽著過去的故事。雜貨店讓他憶起那段熟悉的感覺,讓他憶起兒時每每在古早味雜貨店流連忘返的快樂。

「每一張照片都述說著一段故事,在歷史的長廊裡,我是無聲的傾聽者,用鏡頭紀錄生命的容顏」言談中表現出成熟與穩重思維的曾家懷,或許他的攝影技巧還不夠純熟,但從張張紀錄大陳容顏的影像中,讓人聽見一段歷史洪流裡一個個塵封已久的故事。祖母對他敘述的那一段「曾經」將自己與大陳人的過去悄悄地連結起來。透過曾家懷的影像與細膩的筆觸窺見花蓮大陳一村,讓人有機會瞭解不同的族群文化,看見台灣在地文化多元的面貌。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