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都市部落-凱達格蘭文化館

Dsc02329
凱達格蘭文化館(相振為攝))
【記者相振為/生命力報導】提到台灣的原住民,人們可能可以輕易的想到阿美族的「豐年祭」、達悟族的「飛魚季」、泰雅族的「紋面」以及布農族的「八部合音」等等,但除此之外,是否聽過邵族的「杵歌」?是否知道最兇猛的原住民是布農族和泰雅族?是否知道賽夏族也有紋面的傳統,與為了生存有關?是否知道「潘」姓的人,很有可能是平埔族的後代?這些較不為人知的原住民特色,都可以在「凱達格蘭文化館」裡看到!

聽到北投,人們可能會立刻聯想到溫泉。但其實北投、台北盆地、淡水一帶,早先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棲息地,「北投」這個名稱,也是因為凱達格蘭族的族人,誤認溫泉冒出來的煙是女巫在做法,而稱之「巴豆」(巴即女巫,有女巫巡遊之意),北投之名由此演變而來。

而「凱達格蘭文化館」就坐落在這樣一個擁有特殊時空背景的地方。凱達格蘭文化館成立於二OO二年,隸屬於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建築物本身共有十二層樓,包含展示以及教育的空間,裡面的志工、義工,大多是北投當地凱達格蘭族的居民,但亦有排灣、卑南等族的人前來幫忙。一進入館內,就有穿著原住民服飾的工作人員熱情歡迎,在這裡,可以感受到一股特別的原住民氣息。

展示空間的部分,包含靜態以及動態的展覽。前者包含三層的常設空間,利用各民族的特色,佈置屬於各民族的展示區塊,展出現今台灣十三族原住民的圖片(部落以及活動、祭典照片)、文字解說、文物(如原住民的賣地契約、神像複製品等)以及藝術品展示(如珠畫、肩旗、臀旗等);同樣,亦有以凱達格蘭族為主的平埔族完整介紹。

此外,文化館也會跟原民會、專職專科出身的原住民藝術家合作,展出他們個人或工作坊的作品,如去年即展出了「原藝之美」參賽者得奨的作品。有時也會搭配當季的主題,徵展展出,如今年的主題是「南島文化季─一月一族系列活動」,就每個月邀請不同族的藝術家配合展出。文化館也會與其他藝術空間交流,例如與台灣歷史博物館共同展出原住民的藝術作品。

至於展覽館中展出的作品,也有他們的特色。曾瓊慧表示:「原住民藝術創作的概念,有點像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運動,都是以自己族群的神話故事為主,但也有展現獨特理念的作品。」眾多的展覽作品中,有一件名叫「融合之瓶」的陶藝作品,雖然館內不得攝影,但這件藝術品的明信片卻早已被搶購一空。

在「融合之瓶」上,有蝴蝶、百合花、百布蛇、菱形等屬於不同原住民部落的飾紋,象徵了「族群融合」。曾瓊慧也說,這件藝術品的特殊之處,就在於與館的理念「文化共榮、族群融合」不謀而合。就如這間文化館一般,雖然藝術品本身並不起眼,但卻擁有極大的理念和使命感呢!

動態展演則是這個文化館的主軸,凱達格蘭文化館行銷企劃人員曾瓊慧說:「活動對象大多以小孩子為主,利用導覽、畫畫、說故事、團體活動、話劇演出,來表演原住民的神話故事以及祭典由來,所以現在小孩子反而還比老一輩的人了解原住民呢!」「我們也可以從小孩子的畫作當中,了解原來幼童對原住民最深的印象就是『飛魚』以及『打獵』。」

像這次的南島文化季,有歌曲、舞蹈、表演的展現,讓居住在台北市的市民,不用遠到他鄉,就可以在鄰近地區接觸到原住民文化。曾瓊慧還表示,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到台北生活,政府才會不斷舉辦「聯合豐年祭活動」,想要以此連結生活在台北的原住民。但其實「豐年祭」這個名詞應該專屬於阿美族,為了不讓這些名詞的專有性消失,「這裡更有保存單一原住民文化的價值。」

但如果原住民來參觀,他們的反應如何呢?曾瓊慧笑著說:「當然要特別小心囉!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族群一定非常了解,所以通常在聽導覽時都會靜靜的不說話,但年長者會對導覽提出修正和建議,並提供更多有關他們族群的特色。」就這樣兩方交流,不但導覽人員更清楚如何介紹原住民文化給參觀民眾,也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完成了一個「文化交流」。

今年文化館的主題是「南島文化季─一月一族系列活動」,從二OO七年一月,至二OO八年二月,進行台灣十三個原住民以及凱達格蘭族的歌曲、舞蹈與文物展出。三月十七日開始正式展出邵族的文物,民眾不妨來趟原住民之旅。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