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2日 星期六

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故居告訴你

【生命力記者王中宏報導】位在仰德大道上的「林語堂故居」,館內許多的舊有設備都轉變為富有藝文色彩的文藝空間,像現在定期舉辦研討會的「有不為齋」是由以前的餐廳所改建的。在「林語堂故居」裡,不僅可以參觀林語堂大師的文學遺蹟(像著作的手稿或是書房等),更可以參加定期舉辦的各文藝活動,如文學座談會、藝文演講、讀書會等,故居管理主任蔡佳芬說:「希望能讓故居扮演大家生活中的藝文空間。」

林語堂是民初享譽國際的知名學者,他曾獲上海聖約翰大學學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等,是一位以英文書寫作而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林語堂故居是民國五十五年由政府興建給林語堂的定所,而林語堂也在此度過了最後的十年,並移靈於故居中的後園裡;此後台北文化局以名人故居、文學生活之方向往藝文中心發展,並由佛光大學取得管理權,於民國九十一年開館。

林語堂故居是由西班牙式建築與中國宅園藝術所組合成的,一進入故居就被雪白的大理石所注目,再配合淺藍色的屋簷,這就是林語堂所欣賞的西班牙風建築;林語堂曾形容此宅院「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道盡了故居內的景象,林語堂先生把園林中的池塘擺在中庭,配合院裡的樹蔭,表現出林大師的對中國傳統的喜愛。

「有不為齋」原是故居內林語堂與家人吃飯的地方,裡面的家具如桌子、椅子等都是林語堂親手設計,並且當時為了心愛的夫人翠鳳,在每個桌椅上都親手提了個「鳳」字;後來改成閱讀研討室時取名為「有不為齋」,出自清末政治改革家康有為的名字,因為林先生曾經歷清末動盪的時代,感嘆當時的清末局勢非康有為一人能有所改變,故取名「有不為」。

現在這裡也會定期舉辦有不為齋書院系列講座、學術研討會及藝文活動等,如讀林語堂原著學英文的讀書會,由具有文學素養的英語人才來講解,像最近要舉辦的「京華煙雲」原著學英文就是由前故居主任盧橞榮老師所主講的課程;還有舉辦如「品味初秋」的品茶系列藝文活動,而這也是因為林語堂喜歡在寫作時配上鐵觀音,也因此故居也希望能藉此提倡將文學結合茶香,讓文學成分更加有趣。

故居內的中庭也是這裡藝文空間的重心之一,像過去在林語堂先生百歲冥誕時由佛光大學主辦紀念音樂會,邀請許多文壇人士到場參加。而時常不定期舉辦的二手書交換與拍賣會,也讓大家可以藉由故居的中庭進行文化交流。

林語堂故居在林先生過世後就由台北市文化局所管理,後來文化局轉交佛光大學所經營,而佛光大學也在幾年內透過若干文學活動成功的將故居經營成藝文中心,如今佛光大學功成身退,由東吳大學所管理,而東吳也舉辦一連串藝文活動,像是不定期的音樂會,讓一些學校樂隊有可以發揮的場地,並開始推出上述中的品茶活動,蔡佳芬表示,未來將會朝文學培養中心發展,藉由更多的文學活動,讓故居成為推廣文學的文藝空間。

延伸閱讀:

林語堂故居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