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7日 星期六

魚蛇鳥獸隨處扔 生態均衡謂放生

【廖育寬報導】「提到放生!你們知道被施放的動物接下來活得好嗎?」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專員郭漢祥說:「不騙你,不是被放的全部死光光,就是原有地的某些物種要死光光。」雖然郭漢祥的說法有些誇張,但不難看出「放生」行為,在專家的眼裡是頗具爭議性的。

郭漢祥表示:「放生,乃是指人類大規模的野放動物行為,像民眾任意棄置寵物並不屬於放生。」他以花蓮鯉魚潭為例,原本潭中水草魚蝦生態相當平衡。然而就在佛教團體放流數千尾草魚之後,天然的水草就完全被吃光了,使淡水蝦沒有地方躲藏。之後另一批團體更大量放生原不屬於鯉魚潭的淡水珍珠石斑,肉食性的珍珠石斑在此迅速繁殖,淡水蝦就成了珍珠石斑最佳的餌料,潭中蝦類幾乎滅絕。

鯉魚潭原有許多依賴捕捉蝦類為生的民眾,因為蝦子的數量突然銳減,只靠捕捉蝦子已無法為生,當地原本著名的炒蝦子和炸蝦餅的特產也因此幾乎消聲匿跡了。郭漢祥說,放生的惻隱之心及美意原是值得尊敬的。然而,若未考慮動物的來源、生態因素及未具專業知識下的「放生」行為,往往不能達到積德為善的目的,反而易造成嚴重的連鎖危害。

關於「放生」所衍伸出的問題,郭漢祥說表示,商人為供應放生的需要,常不則擇手段濫捕野鳥、海龜等野生動物,造成野生動物大量死亡,加速野生動物的滅絕。他並指出,「放生」後的動物,離開原來的生長環境,常因適應不良而死亡,僥倖不死者,常造成放生地環境改變或生態上不利影響,間接危害當地原有物種的生存。

「我看過的放生業者,甚至有將放生的野生動物捉回,再度售予別人『放生』的。」新店碧潭釣友周恩來說:「放生的人一走,剛剛運來魚的司機、搬運工,通通撒網收回。」他表示,在這種惡性循環中,放生人、寺廟及野生動物都是輸家,只有非法獵捕人及商人才是贏家。

若真要放生,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呢?郭漢祥說:「應先徵求欲放生地管理處的許可,並詢問專家的意見後方可放生。」有提供放生服務的業者郭俊彥指出,放生前也要先確認魚的健康和品種,因為有些不肖業者會以滯銷、不健康或便宜的魚類混充。郭俊彥並建議:「不要一次放生大量的同一魚種,否則生態容易失衡。」

對於佛教團體的放生行為,佛光會覺培法師表示,放生應是基於惻隱之心的隨緣放生,而為了放生去捕捉生物,抓了一千隻,過程中卻死了一半,還不如把放生的錢及活動,用來共同宣導不捕、不食、不殺的保護觀念。他也說:「希望佛教團體以後在放生前,請以不破壞生態為前提思量,民眾也不該隨意放生寵物。」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