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12日 星期一

喚醒暖江壺穴之美

【記者林怡甄/生命力報導】

一九九九年位於暖暖的珍貴地形暖江壺穴,因為暖暖鐵路外移案將外移路線一筆劃過壺穴生長了數千年的地方,將在壺穴上打上鋼筋水泥,豎起一根根支撐鐵路的橋墩,而這樣終結壺穴生命的舉動因著暖暖過港社區,社區報「暖暖代誌」的辛苦奔走、大力宣導,引起了暖暖居民的注意「原來我們擁有這樣的地理珍寶」,喚醒了暖暖居民對壺穴的關懷。

「暖暖代誌」在一九九九年為暖江橋下的壺穴向基隆政府請命,希望將之規劃為保護區,並對當時正在進行細部規劃的暖暖鐵路外移案提出反對,原因是鐵路外移將會讓暖江壺穴上多了好幾根橋墩,不只破壞景觀,將經歷數千年才成形的壺穴完全破壞,更有可能危害到暖暖居民的身家性命,為此「暖暖代誌」發動五千人連署,希望能以公眾的力量促使基隆政府停止鐵路外移案,並使暖江壺穴可以晉身保護區之列。

暖暖人擁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河成壺穴,他們都驕傲的稱之為「我家的石面桶」壺穴的形成是急流中挾帶砂礫磨蝕河床所產生的圓形凹穴,因急流中伴生渦流,礫石鑽挖河床,就形成壺穴,需要氣候、水流、岩石等條件的交互作用,而暖暖壺穴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它是發育成熟的晚成壺穴,凹槽狀、渠道狀、島狀壺穴等,穴中有穴,孤立成島,總計有3000多個壺穴,各異其趣,加上壺穴形成時,又遭逢基隆火山爆發,熔漿入侵壺穴,又經過河水中氧化鐵的沈澱,久而久之形成黃蠟石,雖然大部份的黃蠟石都被人搬光光,可是在巨大的岩石中還隱約可見一層光亮的黃褐薄膜,數百年的天成地形,是造物者的另一項藝術傑,再者它必須經過數百年、甚或千萬年的長時間才可形成,若是破壞了,我們還需幾個數百年才能在看到珍貴的壺穴地形。

「暖暖代誌」主編曾傳明表示:「很難過,因為我們關懷的太晚了,因為破壞壺穴的不只是鐵路外移工程,壺穴邊的水泥牆早已破壞了暖江壺穴的觀賞價值。」後來,三千多份的連署書並未達到成功的標準,「暖暖代誌」依然透過當時的立委王拓連同各項評估資料、替代方案呈交基隆市政府,原本對更改外移路線已不抱希望,卻因為納莉颱風侵襲而造成的大淹水,讓暖暖的居民意識到鐵路外移,架在河面上的橋墩將會影響河流的斷面,每當大水來襲,淹水的情況將會比納莉颱風帶來的災害要更嚴重,一但鐵路外移了,受傷害的不只是暖江壺穴,更有他們的身家性命,進而起身反對鐵路外移,就這樣暖江壺穴可說是暫時逃過了一劫。

如今壺穴靜靜躺在它生長了數千年的地方,沒有橋墩建立其上,美其名逃過了一劫,事實上周遭依然不斷在進行的工程,像是萬瑞公路修建工程、基隆河岸整頓工程、、、等,卻一點一點蠶食了壺穴的美,暖江橋旁為了要使河岸在大水沖刷下不至於潰堤,而不斷往河邊斜坡上覆蓋的水泥牆,更奪去了暖江壺穴晉身保護區的資格。

近年來致力於提升基隆觀光價值的基隆市政府,在基隆廟口的整頓上花了不少的心思,不但將周圍的停車場重新規劃,且在廟口各個攤販招牌上加上英文名稱,以提升國際觀光的競爭力,卻疏忽了大自然所賦予的天然資源,若是將基隆所擁有的特殊地理景觀,如和平島的豆腐岩、暖江橋下的壺穴、、、等,妥善用心規劃,說不定會像冬山河親水公園為宜蘭所創造的觀光奇蹟一般,為基隆帶來另一項觀光收益。

壺穴逃過一劫,主力不是民眾關懷地形的聲音,而是為保護自己的身家財產,這樣的想法或許有些悲觀,但「一次的革命或許不能成功,卻將許多的新觀念帶進了暖暖居民的心中」在曾傳明的心中雖然暖江壺穴沒有被規劃成保護區,但喚醒了暖暖大多數的居民對壺穴的注意,對地形保育的重視,暖江壺穴雖不能免於被周遭工程破壞其景觀,但至少鐵路外移案就此擱置下來了,暖江壺穴的未來我們無從得知,可以知道的是有越來越多人會懂得如何和大自然和平共處。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